;袁世凯凭什么就有那个能力在10年间拉锯出胜负?摇摆出结果?
所以直接说吧,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涉。新兴势力想要掀翻传统统治集团?难如登天,中国如果不是国运好,被老大哥推了一把。大家看看印度发展成了什么样子?就知道了,传统保守统治势力,在维持统治秩序上能有多牛逼,为了权力,膝盖有多好。看伊朗,国家多有定力。
20世纪是民国千年难遇的社会变革期,历史机遇期。袁世凯的北洋还没有经历10年时间的内部摇摆。
外部因素就狠狠的推了他一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随着战争的正式爆发,大量的人口被投入战争。很多强大的工业国,内部生产能力基本上都下降了。
不管是工业生产能力,还是粮食生产能力。
因为大量的工业生产和粮食生产都是需要大量的壮年劳动力投入的,当这些壮年劳动力被投入战争,那么物资生产和粮食就必然会陷入短缺。
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中国内地的铁路,在好几年的左右摇摆中,还是陆续联通了。以方便内地的物资向海外运输,出口。
东北主打的粮食出口也顺着市场大赚了一笔,进口了不少工业设备。
北洋、日本都顺着这个历史机遇大踏步的向前走了一步。
要知道在本时空没有1900年庚子赔款。清廷政府还在1899年和俄国在东北打了一场清俄战争。
德国是一个海外投送能力比较弱的后发工业国。国内领导层也有充分的认知,青岛孤悬海外根本就没有坚守的价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作为一个简单的海外钉子,是必然要被英法等国家的拔出来的。
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便宜我的敌人,不如便宜我敌人的敌人。
该把青岛直接送还给北洋政府才是。
但是德国的威廉二世是个神经质的皇帝。作为主动挑起世界大战的君主,对其实力的自傲和赢得世界大战的自信,让其不能接受投降这个选择。
于是青岛必然选择坚守,那么英法日俄在远东联合进攻青岛?
有一定实力的,把列强通过青岛,向山东半岛将近1000万人口的市场,进行商业品倾销,竞争而无能为力,视为眼中钉的北洋政府自然是要严重抗议的。
所以一方面作为海外列强商品倾销的据点,随着工业商品的来路被掐断,失去了效果。
一方面又因为北洋和列强的分歧无法确认结果,所以被搁置了。
在战争正式结束之后,随着世界的经济被战争破坏,进入市场收缩周期,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维护本国的商业利益。
英、法、日作为战胜国,接收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以弥补自己在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