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思想最简单——只想吃的。但人一旦吃饱之后就会有了其他心思,吃的要更精细些、穿得要更华丽些,别人家的女子怎么那么瘦还能那么有肉......好吧,反正要想应对大明扩张的需要就是要大量的增加人口,而随着人口的增长要想维护社会稳定就少不了工、商业的发展。要想维护平衡,就要保证各行各业都能跟得上眼下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失衡的状况。
可惜,朱祁钰想通这个问题时有些晚了,只能看着地图叹气了。
“可是爷爷......”
“换个称呼。”对于汪直的称呼朱祁钰总感觉有些掉鸡皮。
“是,皇爷。”汪直吓了一个哆嗦。
之前皇爷表达过对于被称为“爷爷”的不满,自己今天居然连续几次又叫错了。幸好是景泰皇爷,换一个皇爷只怕自己肩膀上已经不扛脑袋了。
虽然不理解皇爷为什么对近侍表达亲近的称呼这么敏感,汪直还是乖乖改了口“皇爷,您刚才说的那个不是在景泰二年就已经开始在做了吗,这可都有十几个年头了。各地衙门办别的差使不敢说,这教化子民的事情上可没人敢马虎的。”
“这是传统意义的教化子民吗?”朱祁钰对于这种说法不以为意。“严格来说应该是景泰三年甚至景泰五年才开始在大明开始推行,而各地衙门能够真正执行好的也就是两江、两广还像个样子。”
两江有繁荣的商业为基础,对于工、商业的需求特别强,愿意来这种不伦不类的官办学堂求学混个差使的人还多一些。反观中原地区甚至中、西部地区就更为保守。家里有点余财的更愿意送上束修礼交给私孰先生教授走科举才是正经出路。只有眼皮子短到只顾得上眼前的穷人家孩子才会交到封闭式的学馆中谋前程,说是谋前程也不过是求着学徒出师后能到哪个铺子、坊间谋个活计养活自己而已,哪有几个真指望靠批量授徒出来个什么好差使的。
普通小老百姓也不求什么大富大贵,只求这一辈子安安稳稳没灾没病也就是了。这要是往年间,连这点要求只怕都不敢奢望,能够一家人吃饱穿暖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了。
听了朱祁钰明显不满地态度后汪直也只能嘿嘿陪着干笑几声,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
要说事情都是这么一回事情,老百姓认知有限,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之前哪里还会肯轻易相信朝廷。除非动用圣旨,否则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