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不过他的心志还算坚定,虽然讲道理讲不过秦、张,但他的忠义之心也不是因为区区道理就能改变的。
士之忠义,并不是针对百姓的,谁给他升官封赏,他就得给谁出力,这也是基本的义,岂会因为“民”得到的好处或者不利,就直接决定要不要另投他主。
然而,张松却不会就此罢休,他还在继续明着反驳、实则给秦宓递话头:
“那照你这么说,只要是为了让蜀中之人不再打仗,让蜀人因为天下重归太平而少当兵,那就是惠民了?只要天下一统就是好事,那曹贼一统天下是不是也是好事?简直强词夺理!
再退一步说,当初桓灵之时,天下也是一统,但蜀中百姓之苦,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严老将军这个年纪了,你问问他,当年天下太平时,蜀中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张松这句话,不但递了刀子,还让严颜心中一震,非常有代入感,仿佛张松就成了他的嘴替。
因为严颜也回忆起了当年天下太平时,蜀中百姓日子也非常苦,虽然当时汉人百姓被迫当兵的很少,但蜀中徭役是一点也不少,都是运粮运物资为主的徭役,要缴纳的税赋压力也是很重。
汉朝原本的税赋制度,并不考虑各州郡上缴朝廷的钱物的运输成本,而蜀地偏远,要把钱和绢帛运到雒阳,运费损耗就比别处大,而且关键是只能自筹人力。
以至于蜀地兴修水利、造城墙等徭役虽然轻,“天府之国”的天然水利环境和水利“遗产”(都江堰)比较多。但少修水利少筑城省下来的人力,都被拉去搞运输了。
桓灵时板楯蛮连年造反,不是没有道理的。
严颜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也不得不承认,过去几十年,百姓日子最好过的时候,就是在刘璋手下这几年。
因为这段时间里,不用从蜀中往蜀外运东西了。
对于蜀中百姓而言,哪个朝廷、哪个官府逼着他们往外面搞运输,他们就恨谁。
张松做了严颜的嘴替,把严颜心中隐约想问、却因为嘴笨不知道怎么问的问题,给流利问了出来。严颜自然也竖起了耳朵,很想听听秦宓还能怎么狡辩。
但他自己都没意识到,其实他内心已经产生了一丝动摇:如果秦宓还能把他最关心的隐忧都解答了,而且确实有道理,那他说不定真会动摇……
对面的秦宓,似乎还真被难住了,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继续侃侃而谈:
“张别驾不愧有秦、仪之舌,辨析精准。这两个问题,我就一一为你回答。
首先,你问统一是不是就一定比蜀地自行割据、对百姓更好,这个问题,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肯定是统一更好。
但具体如何统一,对于将来蜀地重新太平后,百姓能减轻多少负担,还是有影响的。如若被曹贼这等篡逆得手,天下很有可能陷入无止境的战乱,所以我辈汉臣才必须死守大汉的正统!这不仅仅是为了安汉兴刘!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