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便如先生所言,下邳新附不久,民间有怀念旧主之情,对我生出怨望之心,皆人之常理也,本将可以理解。”
“不过...”说到这里,王政正色道:“若不及早疏导,早晚会生出祸患。”
“主公明见。”张昭闻言欣然点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吾主见微知着,有此顾虑,诚为大智也。”
“若要消解怨望,收付人心,这就不是武功所能解决的,故依臣见,接下来当旨在文事。”
“哦?”王政问道:“以先生看,这文事当如何去做?”
“宜快不宜迟。”张昭凝视着王政,一字一顿道:“宜缓不宜急!”
王政一怔,这两句话....乍一听来似乎有些自相矛盾啊。
他神情一肃,立刻端正身子,目光灼灼地望向张昭:“愿闻其详。”
“里闾之间,传言甚快,怀有怨望者、出言不逊者自是少数,本是不打紧,但如果官署不立即出台相应对策,疏导百姓的话,难免积少成多,形成蚁溃之像,蔓延而开,故此事既已发现,便需立下决断,快速应对,宜快不宜迟。”
“然而,人心顺逆,非一朝一夕可变,无论何等方略,都绝无一蹴而就的可能,故臣先要对主公言明,此事不可心急,更不能操之急切,否则过犹不及。”
“因此,又宜缓不宜急。”
王政听的连连点头,同意了这个基本原则,可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他适才想了有一些办法,总觉得不够尽善尽美,便热切地望向张昭,笑道:“先生大才,既来造访,必是胸有成竹矣,且莫卖关子了吧。”
提出问题却不带着解决的方法,无论是如今的主臣之间,抑或是后世的职场,都是大忌。
职场还好说些,让上级和老板认为你是一个蠢材,无能之辈,最多不过丢了一份工作,而在这个封建的君权时代,让主公心生不满的代价可不是那么轻巧了。
王政不认为张昭会犯这等低级错误。
“臣以为,欲正风俗,首在教育。主公先前为了得士子之心,不是令各地州县荐举贤才,送来下邳么?”
张昭将之前写好的条呈从怀中掏出,恭敬地递交王政,当然,因为时间匆忙那里写的颇为简略,此时他便将心中所想,梳理清楚,一一道来:“我徐州六郡,县邑近百,料来各地送来的文士定然不少,要仅靠咱们目前府里空缺的位置来安置他们,第一未必够用,第二,这些人才能如何咱们尚且不知,若是仓促间许以官身,倘若德不配位,反易让民间怨望愈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