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抛开黑人,东非正式铁路职工实际只有十五万之多。
前世印度作为一个“世界强国”,虽然经济水平差,但是五常之下印度就是国力世界第一,而且下英法衰落的情况下未必比印度更具优势。
在新汉堡港通往马普托港间的田野里,铁轨被整齐的码放在草地上,新汉堡港到马普托距离不长,地形也很平坦,所以铁路修建难度不大。
这并不是瞎说,而是从印度人的国民性考虑,印度社会作为典型的热带国家,社会效率基本和非洲,东南亚维持在一个效率水准,而在热带国家中,效率最高的就是新加坡,其次就是越南。
当然,东非铁路工人数量多和铁路是东非支柱性产业有关,类似的包括钢铁产业,电力产业,机械制造业军事工业等等。
当然,如果深究印度的战斗力,东亚很多国家肯定比印度强的多,这一点恩斯特从来不怀疑,就是越南如果和印度发生战争,在不动用核武器的情况下,两者说不定都能打個五五开。
不过1873年经济危机显然不能和那场世界性大危机相比,并不能成为东非工业的跳板,到目前为止东非工业人口占到全国人口大约百分之五左右,而且是在不算接近两千万黑人的情况下的保守估算,所以东非的工业化还路途漫长。
又潮又湿的环境下,很难让人打起精神,这一点东非部分地区体现的非常明显,最典型的就是尼罗河盆地和刚果雨林地带。
马普托之所以能成为葡萄牙人在西印度洋上的军事要塞,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港口条件也在整个东非东部沿海是独一档的存在。
这就类似于前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性大萧条之中,苏联仅凭借两个五年计划,就实现了工业化一样,历史的机遇十分重要。
而东非的高原地带就更是气候优势明显,天然干爽,降水量和蒸发量适宜,地形平坦开阔,以东部和中部为核心的高原地区也是东非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未来南非高原地带,以及莫桑比克,还有西部安哥拉的高原地区也是东非发展的重点,气候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先决条件。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