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战马为利益,请求江东与他们并力出兵,在魏国与公孙渊的战事结束后进攻辽东。
若公孙渊侥幸胜了,就是痛打落水狗、趁他病要他命。
而若是魏国占据辽东了,那就是趁着魏军立足未稳,上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码。
就连战后利益分配的方案都提前想好了。
高句丽据其地,无法占地的江东则是得人与资财物资——只要江东能带得走,即使将辽东四郡的人口、战马以及辎重等等全部搬空了,高句丽都不带二话的,且还让自家兵卒帮忙江东装船!
这个提议,让孙权颇为心动。
不仅是觉得可行,更是因为他想从辽东四郡,将自己先前对航海的各种失利决策,一次性全部补偿回来。
君王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维持威信是很重要的。
但没想到的是,高句丽的提议遭到了江东臣僚一致反驳。
理由是高句丽不可信。
且群臣在反对的时候,还很隐晦的提及了,先前公孙渊主动遣人来称臣、相约南北对抗魏国也是如此说辞,但翻脸不认人的时候,可没有半点犹豫的。
相隔数千里的高句丽,若是事后也对公孙渊有样学样,吴国又能拿他们如何呢?有道是“吃一堑长一智”,吴国可不能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啊~面对事实胜于雄辩的反驳理由,孙权是半点脾气都没有。
但当魏国讨伐辽东的诏令布告天下后,孙权就寻到理由了——伐辽东的主将是夏侯惠,是他在孙韶墓前对天发誓杀之而后快的仇雠!
况且,此时公孙渊的第二波使者也堪堪赶到了。
再迎来三百匹辽东优质战马,让江东各将佐皆喜笑颜开;而使者带来公孙渊已然称王、改年号为绍汉后,更是证明了辽东公孙家族,不可能再为魏国所容了。
至于,公孙渊在国书中声称,先前蛊惑他斩杀吴国使者的恶贼伦直、贾范已然被他诛杀于市了,孙权直接就略过了。
孙权又不是三岁小儿。
伦直与贾范怎么可能是昔日公孙渊反复的元凶。
但这个不重要。
重要的是,公孙渊此番的诚意很足,足到让江东群臣们觉得可以好好计议一番。
不是为了思虑如何救援公孙渊。
而是群策群力,江东如何从此战事中牟取利益。
高句丽与公孙渊同样都不可信,但江东可以不与他们合谋,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