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我意识到寒冷的重要性,一个人不会被嫌弃。敝帚自珍。
许多事情都无法评价,因为本身是无价的,又或者是本身无法改变的。要么接受要么不接受的东西,无需评价。然后也不要对自己要求太严苛,有事做就做,没事的时候,就在没意义的事里面选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做就行了。
看喜好还是厌恶,抓住一个点就行了。
三足鼎立,铁三角,这个三真的不简单。
嗯,已经过了那样的年纪了,即便有些悲伤也可以迅速消灭掉。这是一个思维陷阱,越关注悲伤就越是难以解决悲伤,不关注悲伤而选择努力,才能减少催生悲伤的事。看似南辕北辙,实际上是对的路。难受往北面走是这个道理吧!
争什么呢?不言而喻就好。其实就是写的不够好嘛!后面再努力就行了。不好的东西我也不敢给比人吃,吃坏了怎么办呢!只能自己慢慢吃了。还是觉得做到言之有物很难。
文化这东西是潜移默化的,不可反驳。所以就是说,熏陶这事情,要当做一项工程来抓。同时了解到许多事多是抽象的,没有实体的,属于存在大部分人脑海里的一种共识,要抓住这些抽象的东西,学习抽象的本领也很重要。事物的传递也是抽象对抽象的,如果实际上的照抄照搬,那就是形式主义了。这个叫在客观事物中获取感性材料,然后将感性材料总结成理性材料,进行传递学习,再把这理性材料根据不同地点的实际情况展开。
真的是,人老了,许多事就做不成了,被蛇咬过到底是怕了。所以趁年轻做几件傻事未尝不可(傻事可不是坏事哦)。
任何人都无法对已经发生的事了解全面,都无法对未发生的事估计的全面,所以要多个人参与以提高了解度或者估计成功率,但是不意味着人数增加就一定能达到这个目的。引入精度广度的同时也引入了误差,如何权衡,在于选人。选则较为合适的人参与进来很重要,剔除完全不了解情况的人很重要,但不要忽略一个重要的事,那就是向所有人打开了解这件事的门,否则了解事情的人哪里来呢?不能既要又要,一定是有所付出,才能有所回报。
所以有时候觉得,读完书后,一个字也不记得,是一种大智慧。不拘泥形式,只把握事物运行的规律,是没必要死记硬背的。
看差分值,而不看绝对值,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起点,迈步,动态设计自己的目标。确实在保持着距离,毕竟离太近会伤到彼此的。我不想把感情融入太多商业元素,可实际操作中又不得不如此,毕竟不是那种非谁不可的情感,开始取舍,就不得不用外物约束,但掺杂了太多权衡就像是做生意了,与我需要的情感所去甚远,自感觉是得不偿失,于是躲得远一些。受伤也就罢了,最难过的是,得到的东西并非是想要的那个样子。
其实本心是要受到许多挫折的,你前进一步,有人批评你,你退后一步,依然有人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