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杨尚荆为了增加本地人口,愣是把周边几个县的流民全都聚拢了过来,台州府那边也下帖子要了大概千把人的样子,已经达到了一县承载力的极限,甚至还略有超出——这还是杨尚荆抄了两家地主之后才弄到的田亩数,否则就凭着县里的那点儿公田……等死吧。
至于说开荒……这年月黄岩县的农业虽是根本,可是可以用来开垦的荒地也有不少,只不过这年月没有化肥这种大杀器,城里的粪肥都是严格控制的,杨尚荆打硝石的注意都不敢打粪肥熬硝土的念头,新开垦的土地想要长出来庄家,可不是短短半年的事儿。
“生田”到“熟地”,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深耕,需要水渠、道路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更需要植桑种麻,小农经济下,不弄点儿桑麻织布,寻常的人家连个消费力都没有,要知道,这年月寻常老百姓上街买东西,掏出来的大多数都不是什么xx通宝,更不可能是白花花的银子、黄灿灿的金子,而是——布匹。
也是限于组织度、通讯技术和刑侦技术,流民闹事儿、作奸犯科的恶性事件也是屡禁不绝,毕竟嘛,“穷横”到了一定份儿上,官府拿着也没辙,本地的农户抵制流民,自然就会有冲突,然后流民杀完人一跑,本地的知县就要跟着傻眼了。
所以张丛问的这句话,也算是直接切中了要害,杨尚荆弄了这么多流民过来的时候,临近各个县、乃至台州府,对此都是很满意的,毕竟自家压力小了,账跟着也好做了,捞的钱跟着也就多了,但是想要在这帮流民开凿了水渠之后,再把这帮流民送回去,那就是难比登天了。
这倒不涉及什么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典故,纯粹就是临近各县不爱要。
因为流民头两年要减租减息,甚至是免租免息,县财政还要进行补贴,人丁滋生这一块,还很难直接算进去,基本上除了“清名”之外,没什么功绩科研,毕竟……安置流民的旨意是皇帝陛下下的嘛。
面对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