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多,野菜生得茂盛,采了成篮成篓的荠菜、苦菜,让家中老人拿到集上来卖。白首乡老牵驴,黄发童子背篓,就这么老老实实站在市坊不起眼的一角,也不吆喝,只是将满篓的春菜给过往的人看。若是有人中意,一二枚大钱就能换小半篮嫩生生的鲜荠菜,再买一尾刚出洛水的肥鲤鱼,回去叫浑家整治起来,就着渐暖薰风小酌一杯村醪,安然消受这天子脚下首善之区的仲春之景,则真是不醉而醉了。
至于公卿巨族,荠菜鱼羹这等应节令的菜品不过是点缀而已,倒是旁的事更惹他们关注——领着宫中宦官总管身份的张让张常侍的府邸中杏花开了,据说花间殿宇掩映,比诸禁中有名的杏间堂皇之殿都要华美三分。为了一份张常侍招饮的帖子,已经有好几位贵官出了高价,期间剑拔弩张之势凶险莫名,就差没有把狗脑子打出来了。原因无他,谁叫张常侍乃是天子亲口呼为“阿父”、掌着天子四园卖官鬻爵大权的天字第一号大貂珰,无论是欲在仕途更进一步,还是打算出镇一方大州郡长保家门富贵,求到张常侍门下便准没有错。
就是那等没资格在张府门前递帖子的杂流佐官,也要趁着这早春时候四下活动起来。再有几日,就是临水修禊的绝好日子,再清苦的冷衙门,也要将公中的钱粮派出一笔来备醴酒、买祭肉,而杂佐官想要在这样的日子里衣冠精洁地厕身其间,总不免要怀着新妇备餐奉舅姑的心情,多到上峰那里走动走动了。
只是上官们看到发如雪而须如银的“新妇”笑得一脸褶子地奉上礼品的时候,究竟是何种心情,那便不得而知了。
比如街角卖鱼的汉子就对面前这个皓首白须的黑衣老者有些无奈,分明都已是偌大的年纪,还只得一顶杂官和不仕文儒才戴的一梁进贤冠,身上的朝服襌衣也是蚕丝苎麻混织再染黑的廉价杂绫,简直就是宦海中只沉不浮的最好例子。偏偏人不服老,还捋起袖子捏着一条约莫斤把重的鲫鱼,振振有辞地在那讨价还价:
“老夫在都门奔走三十年,对这集上行市最清楚不过,春日鱼鲜,又不潜在水底,最是容易网着,往年此时,每斤鲫鱼不过作价七文。你这厮惫懒,却开了个十三文的天价,莫非是以为我都门法度不谨,老夫与正经该管你们的市掾封君谟交情不莫逆么?还不快快自己砍去五文的价钱,小心老夫去唤了他来,抄没了你这一车鲜鱼,却冤枉老夫不教而诛了!”
当官当到比京兆尹衙下属的胥吏还不讲体面,拿不入正官品流的市掾熟人威胁鱼贩子砍价这么没品的事情也亏这位老头子干得出来。这已经谈不上有玷官箴,根本就是不顾文官阶层的脸面了,就是卖鱼的汉子,头一回见到这样不要脸皮的官儿,也只能哭笑不得地低声陪着小心:
“老官人,今年下河的人没了不少,连帮工都不好找,这渔获自然就不多了,价钱上来我们也是没有法子的……”
听着鱼贩诉苦,看着虽然有个官身却实在是干瘪老头子一个的杂流官儿默然不语,半晌才道:“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