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的选择,而他得到的,只不过是那些地方的老百姓逢年过节的时候偷偷地给他烧烧香,这又有什么用?
不过,那个年代聪明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没有刘福通给他在前面抗血,没有元朝的内乱和天完政权的分裂,没有一不小心射死陈友谅的那支流矢,朱元璋能有多少机会得天下还真不好说。
所以,后世的朱在读历史的时候从来不盲目推崇某人,也不盲目贬低某人,而是详细的查验各种史料,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去考究,去体验处于当时条件下的某个历史人物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所以,他从来不以弱智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因为他知道,这些能在历史上留名的风云人物之所以做出这些看起来很弱智的行为,要么就是有其他迫不得已的原因,要么就是有人故意泼脏水。
除了李景隆。这位仁兄在史料中表现的实在是太突出了,而且史料记载的是有板有眼,言之凿凿,不由得你不信,朱也一直以为他是个例外,是一个可以在历史中留名的蠢材。
但现在看李景隆的表现,很不错嘛,虽然有点好色,但说话做事还是有分寸的,也能点中要害,上来就要看寡人的山丹军马场,看来是来者不善啊。
朱心中升起了一丝丝警惕,小心得天下,大意失荆州,自己差点被历史中的记载误导了,认为李景隆是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白痴,连基本的行为能力都没有,心中对他放松了,差点酿成大祸,让他套出点什么来。
朱的眼神闪过一丝精光,仔细地重新打量了一番这个李景隆,人长得帅,相貌也比较憨厚,但是他的眼底深处,还是透漏这一点点精光的,虽然不多,但朱还是捕捉到了。
朱开始重视起这个对手来,甚至是拿出了当年对付耿炳文的态度来对付他,要知道李景隆可是朱元璋多次亲自称赞过的人,老朱是什么人自然不用我多说,当年一穷二白打天下,带着几个兄弟从亳州砍人一路砍到南京,后来又砍遍了全中国,做了皇帝之后,又把手下的那一群枭雄一个一个的收拾,不,是一片一片的收拾,能有这番经历的人,眼光自然是老练毒辣,否则看错一步棋,看错一个人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能被他屡次称赞的人会是历史上最大的蠢货?朱元璋若是只要这点眼力,现在都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综合上述种种史料,可以分析出李景隆应该是个中上之资的人才,可是为什么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的一团糟,进而成了白痴的代名词呢?就算他的对手朱棣是天才,军事能力要强于他这个中上之资的人,也不至于差这么多啊。
朱神飞天外,脑中的意识飞速的运转,想来想去,怕是只有这么一个可能了李景隆是内奸,至少他是放了水的。
朱认为,后者的可能性应该较为大一点。翻开李景隆的履历就知道,他和朱棣是小时候的玩伴,从小玩到大,没有感情基础是不可能的。换成是你面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的时候,多少也会有些下不去手。
再加上李景隆败的那些战役实在是太诡异,都是快赢的时候突然就不行了,不是说他嫉妒瞿能的功劳,就是大旗被风吹断了。
第一条纯属扯淡,李景隆是大将军,瞿能只是他手下的一个部将,就算是瞿能活捉了朱棣,最大的功劳肯定还是他这个一把手的,瞿能最多是比别人的功劳大一点,无论到什么时候,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是领导指挥有方占第一位,这是万古不易的道理。
而大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