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幸自己留了下来,开始好好跟着朱干了。
就像之前朱跟朱元璋所说的那样,能稳定人心的永远是粮食而不是土地,只要有了粮食,就有人为你卖命,有再多的土地打不出粮食来又有什么用呢?明朝末年的土地不可谓不多,但都是赤地千里,一粒粮食也打不出来,造成了成千上万的饥民,进而酿成了层出不穷的民变。
朱决定将这个制度沿袭下去,将肃国所有的军户都束缚在自己的大农场上,平时种地,战时直接就拉出去当兵,十分的方便。而且,大农场的粮饷具体发放到每个人的人头上,杜绝任何人克扣,提高军户干活和打仗的积极性。也让他们知道,他们吃的是谁的饭,穿的是谁的衣,应该给谁卖命。
当然,军户不是一打仗所有人都上战场,总要有人留下来守家看粮草。朱招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是老实肯战之人,战场上可都是真刀真枪的玩命儿,如果招的兵不肯出死力,不肯拼命,那将领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正确也是白搭。
戚继光和曾国藩都吃过这样的亏,戚继光早年打倭寇的时候,一开场士兵都跑光了,只剩下了他一个光杆司令,使得戚继光的一腔热血全都化为了乌有,有鉴于此,他才说服胡宗宪从老实肯战的义乌人当中选了四千人编练新军。
曾国藩也是如此,湘军刚刚练成与太平军交战之时,变遭遇了靖港惨败,但是虽然曾国藩严令不许后退,但是一些狡猾之人,还是不顾将令纷纷逃窜,气得曾国藩只好跳水。
因为这件事,曾国藩对这些老兵油子极其痛恨,事后一些逃走的士兵纷纷表示要回来重新效力,曾国藩愣是坚决顶住,一个不收,全部将他们裁汰回家。
这就是古代战场的基本规律,所谓的奇谋妙计只是辅助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军队的实力,以及士兵是否肯出死力作战。
朱元璋正是抓住了这个规律才逐步赢得天下的,他虽然号称爱民如子,但在打天下之初为了搞粮食养军队,还是施行了“寨粮”政策,说白了就是抢粮食,只允许他的占领区内的百姓留下足够生活的粮食,其他的全部征用养军队,这就造成了他的占领区内百姓生活的困苦,但老朱也比较够意思,得了天下之后,减免了曾经给过他大力支持的应天附近百姓的赋税。
后来,随着他的军队呈现滚雪球般的扩大,寨粮也不能满足其需要了,他就下令部下搞屯田,一部分打仗,另一部分种地来解决军需,使得他的部队免除了粮食危机。康茂才所部还因为屯田得力而受到了朱元璋的褒奖。此所谓“广积粮”。
正是有了充足的粮草,他才能养活起庞大的军队来征讨四方,纵观朱元璋一生的无数次征战,除了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是以少胜多外,其他的都是以多打少群殴对方,而且笔者认为,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也是虚的,否则人数是你的三倍,还开着航母,请问如何打赢?你当老朱的部下都是打不死的钢铁侠吗?
这便是朱元璋成功的基础所在。
其次的一条就是严厉的军法,比如之前说的失地必斩的铁律,逼着手下出死力作战,激发出将士们的最大潜能,榨干他们所有的价值,让他们为自己的江山流尽血汗。
因此,朱元璋成功的秘诀就是出色的后勤管理能力、严厉的治军纪律、出色的指挥以及不错的运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