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能够理解,赵顺也已经回来了,他这一趟没有遇到任何波折,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然也没有捞到什么间谍,所以他们两个人的封赏应该是一致的,若是张尧臣多得了封赏,那就会引起别人的怀疑,碰到干秘密工作的高手,李铁柱那条线很有可能就会被人挖出来,那这样一来,肃国的损失可就惨重了。
因为在关键的时刻,一条重要的情报,甚至比十万大军还要管用。
瓦剌这边算是上了一定的轨道了,接下来就是一边制造秘密武器,一边和他们做生意分化瓦解他们了。金钱的魅力是巨大的,相信到时候把秃孛罗和太平两个人部落的瓦剌人会调转枪头帮自己打马哈木的。
后世的老蒋不就是擅长用砸钱这个方法解决敌对军阀吗?
洪武二十八年的夏天到了,朱种的小麦又收割了,各地的农场都在忙碌,蓝幼澄和她带领的宫女太监记账组这几天也是忙了个够呛,因为经过新一轮的大开发,肃国的各处农场又是一次大丰收,各地统计上来的账目都在往上报,他们要在最近几天之内,将今年的粮食产粮汇总出来,报给王上审阅。
需要说明的是,蓝幼澄负责的这些农场的账目都是朱私人农场的,不属于户曹管辖,户曹判书无权干预,他只负责从民户中征收上来的赋税收入,那个才是国家的财政收入,是属于户曹判书的可支配收入,当然必须经过朱的同意。
由于朱的改革,肃国的军户大部分都附着于他的私人农场而存在,平时像雇工一样为朱种田拿工资,战时组织起来就打仗,效率十分高。
朱这么做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他之前说过的大农场计划,若是军户们还像朱元璋设想的那样一家一户的耕种土地,那生产效率是十分底下的,因为没有一家军户能制作的起大水车,更没有一家军户能用双马拉耧车耕种。
大水车还好一点,制造一个平均耗费为三五两银子,也就是一头牛的价格,这些军户努努劲还行,而用双马拉耧车耕种的生产方式所需要的一套装备就值十几两,甚至二十多两银子,一个普通的军户是无法承担的。这些人分散经营,既效率低下,又没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一旦有个自然灾害,很有可能就造成歉收,甚至是食不果腹。但是,若是采取朱设计的这一套大农场经营方式,不仅有能力集中全国之力进行高投入,花大价钱打造出大水车、手压机、双马耧车等利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其抗风险能力也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强的多,不说别的,就说有了旱灾,这些大水车完全可以顾得上田地的灌溉,使得军户不用眼巴巴地看着田地里的庄稼渴死。
而且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军户制度,虽然看着很好,是士兵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极大的节约了国家的养兵成本,以至于他逢人就吹嘘“朕养百万大军不费百姓一粒米”,但是这个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弊端就是人,具体来说是军官。明朝初期,纲纪森严,皇帝对国家的控制力很强,地方上的军户军官刚刚生根,还没有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因此对国家的法律很尊重,对皇命可以说是惟命是从。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纲纪松弛,继位的皇帝不是特别给力,再加上那些军户的军官在一个地方时代生根,在地方上形成了很强很复杂的势力,跟历任地方官员都有勾结,因此他们就开始不拿国家的法令当回事,开始以各种名义侵占普通军户的土地,克扣军户的饷米,使得那些军户成了他们的奴隶,吃不饱,穿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