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南国大地已经处处开花,但是在辽阔的大东北,改革成果还未普惠整个黑土平原。电视、录音机等家用电器,还属于奢侈品,只在极少数富裕人家里才能看到,电脑、电话更是不可想象
不过,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个别新鲜行业,已如雨后春笋,笜壮成长起来,虽然还未普及,但在个别地域,已经繁荣兴盛。
村镇舞厅,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淳朴善良的东北老百姓,受计划生育政策约束,不能在夜间无所顾忌的“造人”,漫漫长夜,没有其它的消遣方式,便“一窝儿蜂”似的涌入舞厅,集体享受着这仅有的“娱乐活动”,在轻歌慢舞中舒缓着一天的疲累。黑龙江东部的个别县份,甚至已经达到了村村楚馆,镇镇笙歌的程度,在经济整体大大落后的东北黑土地上,展现着一种崎形的繁荣。
大岭村,是方圆十几里内最大的村落,足足有三百余户,近两千口人。大岭村舞厅,得益于人口的富集,天天人满为患。
从小水旗村到大岭村,骑自行车,只需要二十几分钟,燕赵担心来晚了找不到座位,虽然不耽误跳舞,但是只能站不能坐,无论是喝酒还是聊天,都不能尽兴,这才提前来“占座儿”。
舞厅在大岭村主街正中间,大路北侧,占地足有一千多平米,原来是生产队时期的牛棚。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后,公家的老牛们都被私有化了,分配到各家各户,牛棚就被闲置了起来。十几年过去了,因为无人管理,牛棚早已经破败不堪。去年,舞厅老板慧眼识珠,发现了牛棚的利用价值,对牛棚进行了维修,废屋再利用,在朴素的农家院落里,树立起了新兴产业的标杆,开起了舞厅,收入着实可观。
农村晚饭时间一般较早,六点钟左右,陆陆续续就有大岭本村或外村的村民走进舞厅,找到喜欢的位置坐下。一些性急的男士,不待舞厅音乐声起,就迫不及待的牵起女人的手,搂着姑娘的腰下了场,蹁跹起舞,自娱自乐。
大岭舞厅因为是用牛棚改建而成,内部狭而长,大门向南开。吧台对正大门,两侧从南至北,各有一溜二十余组靠背沙发坐椅。每组两条长沙发,中间隔着一张长条木桌,上面可以放置一些啤酒、瓜子、果盘等食物,每组沙发可坐六至八人,两溜沙发中间,是一片三百多平米的舞池。舞池中央,屋顶悬挂着一盏宇宙球灯,四角各镶钳着一盏大号滚筒灯,两个相邻的滚筒灯中间,间或安装着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