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反?”
应该说,许多人。包括刘娥、王曾、丁谓等在内,都有些小看赵祯了。他天性善良仁厚不假,但毕竟在深宫中生活了十多年,平日读书什么最多?除了《十三经》便是史书、《册府元龟》这些东西,帝王心术可是装了满满一肚皮的,只是年岁尚小,没完全消化理解罢了。
如今被两个太监这么一闹,赵祯的心智一刹那间成熟了不少,忽然到了一个高度,能够跳出圈子俯瞰这场争斗了。
看清归看清。毕竟没有主意。这个时候,好像咨询哪边都不对,绝对是一方猛烈攻击另一方,反而让自己表态,那太难做了。幸好。赵祯想起自己还有个好朋友叫梁丰的,这厮最近不是调动了还没去报到么?应该有空得很,不如把他找来合计合计,看看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说起来,此事闹成今天这个地步,也与他梁丰有一定关系。要不是他教自己去说动大娘娘答应一下取仨,大娘娘也不会顺手把奉册大典拿来当做筹码交换啊。让他来解决是正该的,不欠他人情。
赵祯打定了主意,起身便走,任由张、李二人跪在地上面面相觑,不再理会。出来传了一个口谕,要梁丰进宫觐见。却从此日起,与李石彬也渐渐疏远起来,不再让他专人贴身服侍。
梁丰在家接了赵祯的口谕,只好立马起身,跟着小黄门来到皇宫大内。
其实这几天的风波他也知道,这么大事肯定传得满城风雨。不出所料,历史虽然渐渐地小偏差不断,但大势毕竟还是按照原先的剧本在展开,因此他断定赵祯绝对是为了此事找自己商量。
在他来说这也不是个大事,毕竟就算没有自己穿越过来,刘娥也不可能当上女皇帝。但又焉知那不是赵祯、刘娥、大臣三方多年拉锯博弈的结果?局中之人谁能猜到结局?
该如何委婉地劝解赵祯,让他放宽心,静观其变呢。梁丰一路思索措辞。
谁知赵祯的政治觉悟性让他吓了一跳,一见面,屏退旁人,赵祯就道:“朕叫你来,是问你一件事。”便罢事情原原本本给他说了一遍。这比梁丰道听途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