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自信又反向增强了蒙古的力量,直到最后睥睨天下,可以说这是一个骁勇狂野的民族的崛起史,但很可惜,这部光荣历史的走向在一个无赖层出不穷的阴谋算计下发生了滑铁卢。
铁木真暴毙,相当于蒙古的精神旗帜和信仰轰然倒塌,而后面死去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则相当于断裂了蒙古的未来(昨天刚死、尸骨尚温的旭烈兀算是跌灭的最后一颗火苗),信仰和未来皆毁,那股充斥着每一个蒙古士兵的骄傲和自信几乎全散,而这股精气神正是蒙古大军横行天下的根基,少了这股精气神,纵然士兵的速度力量和反应力都与先前无差,整支军队的战斗力也至少下降了三成。
另一个原因,六盘山和高丽之败,死的不仅是统治者,还葬送了无数士兵和名将,他们才是征伐中原国家的主力,而这次前来的士兵却是镇守西方诸国的术赤系、察合台系诸王军队和留守和林的游兵散勇,西方国家大多弱小,与之相对的此次前来的军队战斗力本就不及死亡的数十万大军……
这只是其中最突出的原因,还有很多次要因素难以一一列举,而与之相对的,南宋大军的精气神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就在数年前,宋青书未横空出世前,南宋的士兵面对其他国家的士兵,尤其是金国、蒙古的士兵,心态上就处于弱势和下风,更直白讲是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这倒不是因为南宋重文轻武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统治阶层的懦弱,如赵构这般对外苟且求安的皇帝,在宋朝上百年的历史中出现了太多,向辽国割地求和、向金国纳供求安、与西夏久争不下、于蒙古称臣俯首……
这样的历史,这样的国家,所培养出来的士兵又怎能拥有保家卫国的守护意志,或许只能在窝里横横,镇压农民起义的雷厉风行、鱼肉市井百姓的虚伪无耻……
陆游为何胸怀沟壑却苦无施展抱负的舞台、辛弃疾晚年终如愿上战场却未捷先死,就因为武将不堪,有志无能的文人只能将他们的郁气寄托于诗词山水或者青楼花魁间,有志有用的文人要么终身怀才难遇,要么将他们的风骨化作刀刃火焰,最终燃烧了自己,能将剑刃刺向外寇胸膛者,百不存一,强如岳飞,他两面皆占,向外敌挥剑,将金国斩得头破血流,但就因赵构自认正常的忌惮之心,一句莫须有便将他烧成了灰烬……
但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整个南宋的氛围都变了,且是彻彻底底的蜕变,单单出了一支四川的军队与其他国家联手便将不可战胜的蒙古打的丢盔卸甲,连铁木真都枭首(其实跟南宋关系不大),以一国之力团灭数十万蒙古骑兵,收服高丽和东瀛,轻松平复大理的乱局,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样不是令国人扬眉吐气,用一句很老套的话来说——我们汉人终于站起来了!
所以呀,现在的南宋士兵在身体素质和本性上或许没有什么改变,但精气神却已是焕然一新,当然,这也与统率他们的人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