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流逝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变动,半个月如静水般流转而过,但这段时日西北战场的格局却没有那么平和,而是如煮沸的开水般滚烫沸腾,尸骨未寒的旭烈兀若是泉下有知,定会倍感欣慰,因为他的死亡拉开了四国决战的序幕,在这场被后世人称之为蒙古由盛极彻底转衰的着名战争中,一人之死微不足道,万人之死亦无关紧要,但旭烈兀之死却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数十万军队的命运存亡,这种殊荣可谓万中无一。
在一而再再而三丧子之痛的打击下,唆鲁禾帖尼彻底暴走了,发誓要将宋青书挫骨扬灰,她此时大权独揽,她的意志就是整个蒙古的意志,旭烈兀死的那天,她就下令向宋青书率领的南宋军营发起全面进攻,不留后路,宋青书是蒙古公敌,这个决定以及旭烈兀的死讯传开,所引发的无疑是蒙古上下近乎山崩海啸的同仇敌忾,无数士兵振奋震怒,就这样,唆鲁禾帖尼这个颇为激进不智的决议非但没有受到阻塞,反而激发了蒙古大军的凝聚力和仇恨心。
第二天,唆鲁禾帖尼亲自率军向南宋军营发动攻击,蒙古、金国和南宋的临时军营距离不远也不近,整体呈等边三角形,蒙古骑兵的行军速度举世无双,宋青书在跟随进攻无双城时就深刻体会过,不过半天功夫就临近南宋军营,不过南宋这边似乎早有准备,做好了行军布阵,双方在一处地势不平的平原中相遇,不过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统领大军的不是鼎鼎大名的齐王宋青书,而是翠羽黄衫霍青桐,双方高层在经过一轮正常的嘴炮攻击后,毫无花哨地发动了进攻的命令。
单论士兵素质和军队战斗力,蒙古都在南宋之上,这点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蒙古大军并非倾巢而出,不留后路,唆鲁禾帖尼终究不是傻子,没有被仇恨完全蒙蔽心灵和理智,在局势微妙难明的情况下,将筹码和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篮子上,试图一役定乾坤是兵家大忌,她总得留着足够的力量应对随时可能出面搅局的金国,于是这一战虽然极尽惨烈,但还没有到失控的地步。
霍青桐与蒙古争战多年,相当了解蒙古的战斗风格和对战特点,也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反制措施,但由于回族的弱小,以前取得的那些优势和战果大多属于小打小闹,毕竟双方的实力对比太过悬殊,再好的策略也难以取得太大的效果,可当她拥有足够的资源实力后,那些精妙策略和布局就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不再是之前的智计有余而力有不逮。
独自统率二十万大军的霍青桐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风采,在这一战中她仿佛对蒙古大军的一切行动都了然于心,奇招频出,后发而先制,蒙古骑兵无论正面冲锋还是分散聚拢包围,她都准备了合适的大招迎接,弄得蒙古士兵叫苦不迭。
铁木真在世时,蒙古的军事实力是无可争议的诸国之最,诚然这与铁木真和数位优秀儿孙以及麾下名将的英明勇猛脱不开,但能横扫列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蒙古的实力太强,在一场场战争中打出了自信和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