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韩非的子嗣们虽然没有特别出彩的,但却也没有什么“纨绔”,顶多算是较为优秀的平庸之辈。
二世皇帝仁德,赐下了追封。
韩非的几位子嗣都可以进入咸阳学宫学习,但只是“旁读”,在旁读一年之后进行考核,若是考核成功了便是可以继续留下,日后便与咸阳学宫的人没有丝毫差别。
但若是失败了,那就只能够离开学宫。
韩非的子嗣们对此接受的很快,毕竟咸阳学宫如今依旧算是一个庞然大物了,能够进入到学宫学习的人要么是十分优秀的,要么是家世十分优秀的。
或许历史总会朝着某个相似的方向去飞奔,如今的咸阳学宫有些变味了。
更像是后世的“国子监”,有些得祖辈荫蔽的人也可以进入其中。
但秦国以及始皇帝、二世皇帝还是有底线的,只让他们读一年,可以借着咸阳学宫的名声镀金,但是想要将咸阳学宫当做踏脚石是不可能的。
韩非的死像是引起了什么风浪一样,接二连三的一些贤才离世。
比如冯劫的父亲,冯去疾。
比如王贲的父亲,王翦。
相较于前者来说,后者的离世更让人难以接受,所有人都嚎啕大哭,即便是与王翦原本关系不如何的人也是一样。
二世皇帝为了表彰王翦的功德,所以特意追封其为“武成君”。
虽然“候”与“君”几乎是相当的,毕竟在始皇帝年间已经没有再出过封君,都是以封侯代替了。
可人们就是知道,君就是比候更高一等。
当然,因为武成君的封号是追封的,所以他们并没有像是以前的封君一样获得土地。
这一点也让王翦的家人松了口气。
而王翦的离去也意味着另外一件事情,太尉的位置再次空缺了出来。
当有些人还在打太尉主意的时候,扶苏却是早已经决定好了太尉的人选,这个人选一定能够服众。
因为他叫做“李牧”。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立下无数功劳,在大秦士卒眼睛中几乎是可以媲美王翦的人。
他同样是“彻候”。
所以他顶替王翦的位置,没有任何人有意见。
除却这几件事情之外,昭元三年过得十分的平静,变法在秦国中似乎并没有受到阻碍,或许也正是因为之前有商君变法在前,所以此次变法让人们“习惯了前事”,所以并没有怎么注意的缘故。
华夏的黔首,向来最会“服从”。
而一些想要“掀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