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致仕,怎么就想起要用老人来监督基层呢?”
在朱元璋看来,“老人治国”还有两大好处。
明面上是可以用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为地方官府服务,还能降低大明的行政成本,省钱。
但是不能摆到台面上来说的好处,是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偏向求知欲低、厌恶求新求胜、回避冒险、安于现状。
反馈到现实生活中,便是老年人在为人处事上,往往要比年轻人更保守、更固执、更服从。
朱元璋致力于以知丁法、连坐法和路引制度等,造就一个物品流动性与人口流动性皆极差的静态社会,以老年人为地方官和基层管理者,正是最合适的做法。
年轻人追求富贵,追求娶妻生子,追求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便难免有意无意要去冲击朱元璋的静态社会。
但老年人不会,他们已经走到了人生之路的末端,相比挑战现存秩序,平安度过余生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朱元璋内心的想法是不会同王布犁说的,只是开口道:
“朕发现两浙的百姓喜欢打官司,虽细微事务,不能含忍,动不动就径直赴京告状。”
“设若法司得人,审理明白,随即发落,往来亦要盘缠。
如法司囚人数多,一时发落不及,或审理不明,淹禁月久,死者亦广,其干连之人,无罪而死者不少。
详其所以,皆由平日不能互相劝诫,不忍小忿,动辄经由官府,以致身亡家破。
如此者,连年不已,曾无警醒,所以朕想着让那些老人来调节这种矛盾。”
“他们凭什么做到公平的调节?”
王布犁松开手中的鱼竿,看向朱元璋:
“陛下,这些人连知县判决的官司尚且觉得不公平,要进京告状,那陛下凭什么认为他们会认同那些老人的调节?”
朱元璋知道刑部的缘故,许多人都没有得到及时审理,就死在了监狱,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他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但暗地里还是觉得两浙的百姓素质太差,好词讼。
谁让他们以前支持张士诚呢!
朱元璋从内心深处还没把他们转变为大明朝的百姓。
现在听到王布犁的质问,朱元璋悠悠的叹了口气:“倒是朕想多了。”
李景隆哑然。
他清楚的知道陛下既然想出了一条政策,必定是在背地里推算了许久。
李景隆未曾想到刚想同王布犁分享一二,就被他给怼的,决定把这项政策废除了。
他瞥了王布犁一眼,见不紧不慢的给鱼竿挂上蚯蚓,佩服的五体投地,还得是你。
当年他就是一个小吏,也这样把我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