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这时,随着董太师重申基调,众人又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太师所言极是,然吏治败坏已久,依我之见,若要整治,重点还在‘贪腐’与‘冗官’二字上。”
“裁撤精简如何?”
“不妥,冗官乃当初先帝为分散地方官权力,而拆一官而设二员……到如今,看似冗余,实则事干能吏匮乏,若裁撤,岂非自断臂膀?或可高俸以养廉?”
“国库亏空巨大,还急着填窟窿,哪里拿的出?不若恢复祖制,严刑峻法,虽长久无效,但短期可行……”
“……积弊皆在吏部,也该在吏部解才是,哼,还不是李彦辅的遗毒?”
一群青年学士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谈及相国,也是直呼其名。
这让赵都安有些意外。
而更意外的,还是面对这几乎如菜市场般热烈的讨论,无论是董太师,还是女帝,都没有半点阻拦的意思,反而乐见其成。
这就有点意思了。
第一天商讨国事,就进入状态了……这才是讨论真问题的气氛啊,而不是一板一眼地依次汇报,没说一句话,都要看领导脸色斟酌……
且不谈其他,赵都安对修文馆的第一印象还不错。
当然,或许也是这群年轻的学士太想一展抱负,憋了太久了。
今日女帝亲临,令其畅所欲言,一个个表现欲旺盛。
“朝廷吏治很糟糕么?”赵都安压低声音,向坐在旁边的莫昭容询问。
莫愁刚看完“会议纪要”,闻言瞪了他一眼,但还是叹了口气,点了点头,低声道:
“大虞京官六年一次京察,地方官吏三年一次大计。
依此祖制,虽难以杜绝蛀虫,但若严格执行,总还不会出大错,但先帝放权太久,考评又在李彦辅手中,天长日久,愈发松懈,考评也流于表面……
如今早已弊病丛生。此事想解决极难,但如今国库空虚,乃一等一的要紧事,没有钱,什么都做不成,故而,之前才有改稻为桑的提法……也是病急乱投医了。
而想填充国库,又避不开吏治……”
伴随莫愁的解释,再结合众多学士争吵议论时,提供的信息,赵都安对大虞的吏治糜烂情况,终于有了清晰的认知。
倒并不意外,这是很容易推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