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万历明君 > 第215章 改土归流,用夏变夷

第215章 改土归流,用夏变夷



“温总宪,若是强行将西南改土归流,唯恐事有不成、拉锯反复,平白使得国帑失血。”

“届时,‘浚良民之青血,而涂诸无用之地’的骂名,怕是亦要卷土重来。”

最后这话看着像前宋士大夫会说的,实际上,这是王阳明对于西南的政见。

说句自大的话,本朝在亡天下的背景下立国,对于用夏变夷,比历朝历代都看重得多。

比起将北方蛮族随意迁徙到郡县混居的前汉、惠政过头反使地方胡化的前唐、放任西北被异族整合为西夏的前宋,也只有明朝二祖做梦都想着,将两京一十三省全部儒化为华夏子民。

但即便如此,开国的锐意一失,后人自然而然就保守起来了。

面对田氏作乱,成祖皇帝当即发兵五万镇压,建制贵州;可面对广西作乱邀官的土蛮,英宗皇帝当即表示“省我边费,岂惜一官乎”,而后大肆增设土官。

甚至王阳明这种“夷事通”,也秉持着“流官之无益,亦断然可睹矣”的态度。

究其根本,还是太难了!

改土归流,不是说说而已,牵涉土官流官权力之争,事关汉夷风俗差异,地理也限制着朝廷治理区域的延伸。

设州县之后的十余年里,往往是周而复始的聚众作乱、平叛、诏安、治理、杀官造反……

可谓是旷日持久,劳民伤财。

这种亏多吃几次之后,朝官们改土归流的意愿自然大大降低,甚至宁愿学起前宋,拒绝汉化境内领土。

如今温纯想在这种极端保守的情况下,推行西南大政,最需要说服的,就是殿内同僚们。

不仅申时行与六部同僚,连皇帝也侧目看来。

一时间,众人纷纷将目光汇聚在温纯身上。

温纯自然明白这是过不去的一遭,想将云南巡抚以及他这个左都御史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难度可是一点不低。

他振作神色,从容应对:“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

话音一落,六部同僚不约而同地看向申时行。

申时行沉思不语。

朱翊钧也越发来了兴致。

温纯这话,看似答得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却是颇为激烈地回应了申时行。

这是引用柳宗元的《封建论》——有史以来公认跳脱政术,达到政理范畴的政论文。

柳宗元为了论述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开篇明义,也是温纯所引的这句话,圣人肯定是没错的,但封建并非圣人的本意,只是圣人所处的时代,只有那个条件而已。

封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过是时代的选择,但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旦“势可”,圣人也会选择郡县,而非封建。

所以,当申时行引用心学圣人的政见,来驳斥温纯的西南大略后,后者当即以此回应。

王阳明彼时固然是对的,但那是基于彼时的风土人情得出的结论,如今已经世殊时异,大不相同了。

温纯环顾诸同僚,正色道:“国朝至今二百年,二百年间,开拓西南地理、华夏人口倍之、汉夷合流数代,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此时着手用夏变夷,较之国初,事半而功倍,绝不可同日而语!”

地理、人口、文化经过二百年演变,改土归流的基础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的。

无论是效率、成本,还是土司改而复叛的频率,都不能刻舟求剑。

说罢,温纯又从袖中掏出一卷卷宗,示意同僚传阅。

汪宗伊率先拿到手里,粗略扫了一眼,多是西南的地理、人文等。

尤其各大土司源流,更是事无巨细,罗列其中。

譬如播州杨氏,初为泸夷,也就是彝族先民,投机>>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神武丹尊逆天道,召异兽,弃女她虐渣成瘾重生1991:开局迎娶绝美班长从特种兵开始的神级背包重生之嫡长女帅炸了镜中世界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