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万历明君 > 第214章 乘风破浪,名飞云上

第214章 乘风破浪,名飞云上

庆开海,阻力重重,只开了一个泉州月港,不仅将税收托付给地方留存,作为军饷,甚至年收税也不过“一万余两”,跟打发叫花子没什么区别。

开了两年后,外藩来朝的船只有所增加,关税多收了些。

福建地方立刻上奏,言及“饷骤溢至二万九千两,实涸泽而渔”,此后便一直停在了三万两这个数目。

跟这对比起来,榷十之二,可真是好大一笔钱。

国初时,太祖只收海贸六分税,海税也没有低于十七万两的时候。

栗在庭沉着地点了点头:“外藩,以及海商……我是说民商,日夜求互市而不可得,哪怕十之二亦是趋之若鹜。”

“抽税之事,我业已与福建诸商行、藩属达成了共识。”

他稍微解释了一句,而后继续说道:“如今彼辈唯一的顾虑,便是朝廷的态度。”

“生怕朝廷举棋不定,行而又废,乃至引蛇出洞。”

“再加上有心之人鼓噪,福建坊间‘宁信走私,不信舶司’的民谣,几乎都唱开了。”

“哪怕我亲自出面作保,彼辈却唯恐我是胡宗宪第二。”

“寻根究底,此事尚需中枢臂助……”

说到这里,意思就已经很清楚了。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汪直生为互市,死为互市,哪怕遗言,都在为互市奔走疾呼“通关纳税必使沿海富庶”。

其人受戮二十年以来,番外贼寇愤然不平,浙闽海商皆以为冤,东南百姓欲平其反。

可以说,汪直几乎已经成了沿海互市的精神象征。

而当初诱杀汪直固然一时痛快,但代价就是封疆大吏的信用、中枢的威望、以及朝廷开设互市的可信度。

徙木立信为何传颂至今?营商环境被破坏后,就不是空口白话能把人喊回来这么简单了。

现在栗在庭做完了封疆大吏一切能做的事。

剩下的,就是朝廷要表的态了。

张瀚怫然不悦:“朝廷安能为彼辈折节!”

王世贞低眉垂目:“那就别想着抽人家的税了,还是想想如何缉捕走私来得实在。”

汪直死后,倭寇复乱,官军吏民战及俘死者不下数十万。

这口锅,在王世贞的史书里,早就隐晦地扣给了世宗皇帝以及当初一干廷臣。

此时王盟主也难得甩起了脸色。

王国光出面打着圆场:“海贸乃财赋开源大计,诸位相忍为国多年,不要伤了和气。”

看得出来,大司徒是真的很想抽税。

他犹豫着看向栗在庭:“栗部堂,若是沿海通贸,不知海税略计几何?”

不要问中枢能为你做什么,你先说说能给中枢带来多少税赋。

汪直平不平反,关键也不在其冤不冤,主要看朝廷替世宗皇帝认错,能值多少钱。

申时行与王锡爵不约而同身子往前倾了倾,认真看向栗在庭。

栗在庭沉吟片刻:“我若镇福建,两年以后,每年不少于百万两。”

他没说自己离开福建后会怎么样。

就像当初正德海禁之争,巡抚林廷选可以对礼部的禁令置若罔闻一样,若是之后地方跟中枢步调不一致,海税重回一年三万两的情形也不无可能。

外人当然忽略这些细枝末节,只听到其口中的数目,每年百万两……

汪宗伊忍不住眼皮跳了跳,朝身侧这位故两广总督投去征询的目光。

殷正茂犹豫片刻,小声回应道:“应当差不离,嘉靖二十六年,我军剿灭倭寇、攻陷双屿岛据点后,同年五月、六月,便有一千二百余艘没收到消息的大小船只,照旧前去走私。”

汪宗伊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这说法有些笼统,毕竟里面肯定有裸着一>>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五仙门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亡灵领主弱?你怎么招募陨落神明四合院之驾驶员的幸福生活怪异收容专家重生留校躺平,我真不想再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