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本来供事宫中,冯太后临朝听政后,对其中有才干者也引为亲信。”
“抱嶷小心缜密,赐爵安定公。”
“负责纳言,对所奏议,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太后很是宠信,晋升他为大长秋卿。”
“苻承祖赐爵略阳公,拜安南将军,是冯太后的心腹,许他免死的金书铁劵。”
“又有李丰、王质、李坚、孟鸾,冯太后给他们的赏赐,小到珍宝珠玩,大到田园、奴婢、甲宅。”
“冯太后利用他们出入禁闱,预闻机要,形成了中宫用事的局面。”
“冯太后临朝专政,孝文帝孝顺谨慎,事无巨细,都要禀报冯太后。”
“孝文帝过于聪慧,冯太后担心日后对自己不利,便打算废除,欲立咸阳王禧。”
“在寒冬腊月之际,冯太后把只穿单衣的孝文帝关到一间小屋里,三天不给饭吃。”
“穆泰和李冲等朝廷重臣劝阻,她才改变了主意。”
“后又有宦官对冯太后谮说孝文帝的坏话,冯太后盛怒,对他鞭打。”
“孝文帝默然接受,并不自明申辩。”
“孝文帝对冯太后恭顺孝敬,冯太后亲自教育与监督。”
“亲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作为他学习的指南和行为准则,从思想上向他灌输治理天下的原则。”
“冯太后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经常外出巡视。”
“将孝文帝带在身边,以便让他随时随地得到磨炼。”
“486年正月初一,孝文帝登朝入仕,冯太后有关的诏敕册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
“冯太后晚年在生活上躬行节俭,平日穿戴没有锦绣华丽的装饰。”
“她临朝以后,在宽仅几尺的几案上就餐,使原来的食谱减少了十之八九,杜绝了奢侈铺张。”
“在冯太后的表率之下,孝文帝性格俭素,常穿浣濯之衣。”
“490年九月,49岁的冯太后死于平城皇宫的太和殿,谥号文明太皇太后。”
李世民:孝文帝之所以能在汉化之路上走得这么远,背后最大的功臣就是冯太后。
孝文帝两岁时,冯太后就亲自养育他。
两人年龄只差二十六岁,名虽祖孙,其实情同母子。
冯太后一生无子无女,对孝文帝的教育和抚养倾注了全部心血。
冯太后像大多数女强人一样十分自律,在宫中行事严格追求合乎礼法,严戒随性随意。
当年丈夫文成帝去世,按惯例,大行皇帝的遗物都要焚烧掉。
冯太后临灵而哭,作势要跳到火中为先帝殉葬。
虽说不免有点惺惺作态,但她做得周正严谨,谁也说不出什么。
冯太后自己这么做,也要求孝文帝这么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