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04章 傻了吧?

第404章 傻了吧?

   事实上,论资排辈、一个萝卜一个坑这种情况,恰恰是在封建时代达到顶峰。

    好比如今汉室,丞相不退休,御史大夫就永远都是御史大夫——到死都是。

    什么时候丞相老死了,又或是惹了祸被罢了相,‘坑’空出来了,才轮得到御史大夫去占;

    等御史大夫去占丞相的坑了,内史才能递补御史大夫的坑,其他九卿当中的佼佼者,才能抢一抢内史的坑。

    类似的情况,在封建时代极其常见。

    ——一个大官儿升了,紧接着就是一连串儿的递补。

    郡守升去长安,郡尉升郡守、郡丞升郡守,都邮升郡丞;

    下一级的县级单位,县令升去郡衙,县尉升县令,县丞升县尉……

    这种近乎病态的‘井然有序’,必然会造成官僚体系的固话,使其内部变成一潭死水。

    县令根本不需要努力工作;只需要等郡守升去长安,自己就有机会上郡衙。

    郡守也不用努力工作;只要某个九卿位置空出来,自己就有机会升去长安。

    在长安也同样如此——九卿坐等熬死其他人,好轮到自己去做九卿之首;内史坐等丞相老死、御史大夫‘亚相转正’,自己好去做御史大夫……

    就像是排队。

    所有人都不语,只是一味地比拼谁更能熬、谁活得更长。

    这显然不对。

    以寿命长短作为官员‘是否有资格担任某一职务’的判断依据,显然是不对的。

    但在封建时代,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首先,年纪大、活得久,必然意味着这个人,无论能力如何,至少有着丰富的经验。

    说难听点叫资历深,但绝大多数时候,资历,往往也意味着熟练、稳重。

    所以在这个时代,用为官年限来当做官员升职审查的核心依据,即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同样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

    比如:能在内史任上五年不出岔子,把内史打理的井井有条,那就可以考虑升御史大夫了。

    你说为什么?因为只有他,在内史任上证明自己‘不会太差’,而除他之外的任何人,都无法确定其下限有多低。

    很多时候,封建时代的绝大多数事,看的都是下限。

    ——将军不需要个个都具备卫霍之姿,但至少要人人都上过战场、见过血,不至于搞出纸上谈兵,外行指导黑行的笑话;
>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