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商不奸,这是千古以来的道理。商人趋利,士农工就不趋利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都是为了能让自己赚个盆满钵满,只不过具体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秦岭、淮河以南的地界,经济更为繁华,商贾云集,商人与百姓间的利益纠纷也特别多。曾经一度开始关注自己名声的商人也因为景泰初年的那场针对商贾的手段使更多人急迫的追求眼前利益而放弃了长远发展目标。
人不能只活在过去,但也不能想太远。别说明天、后天了,先把今天过好才是正经事情。朝廷对商贾的态度虽然缓和,甚至积极支持商贾的境外贸易,但那毕竟只能被少数大家族把持。更多的中、小家族商户只能另辟快速致富之路,比如从借贷业中快速获得利益。
脑子转得快的甚至早就开始将商机运用到致富当中了,比如说以商号的名义接受散客存入银钱,然后再放贷给其他商号和个人。这其中的利差看着虽小,但经不住体量大,积少成多其实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
说起来华人圈子是挺奇怪的,一见了有人做生意赚了钱,其他人立刻纷拥而上照着模样抄一遍,于是很快就会出现市场饱和,再就是打价格仗。据说犹太人不会,他们一旦看见某个生意挺赚钱的时候会先在其他地方效仿而不是在同一地竞争,又或者会在原本赚钱的那个生意的上、下流寻找其他生意配合,这样大家都有钱赚。
当然,随着大明对外的扩张,景泰朝的天下越来越繁荣,金融借贷需求一时间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也正因为这种供求关系的存在,使得景泰朝在短期之内因为商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钱庄的借贷纠纷案件如雨后春笋般蹿了出来,根本来不及拔。
“爷莫不是在说笑,哪有朝廷还管不了的事情了?便是官府有什么差池,爷自知晓便能一纸令谕拿办了那些个投机取巧的贱籍便是。”汪氏仍然从心底里认为商贾身份低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