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以为此计不可有?”
“回陛下话,臣附议。本朝虽有因恩荫世袭官职一说,但仅限武职。况且我朝以来世职承袭也要求必须通过层层考核,并要跨州过府先后入运军、操军、边军然后得以正式委任。臣所记不差,仅景泰六年一年之间驳回世袭武职百户以上六十七人,百户以下三百有余。仅景泰七年擢升官军军士便得六百有三,尽数补入官军沙汰世袭官吏职缺。”王翱边说边捋着自己发白的胡须,似乎对自己能记得这些数字很是满意。
景泰朝兵部改革是力度最大最显眼的,先是将一旦编入军户就一辈子是军人的制度上进行了革新,大量年龄大而无缘升为军官的士兵被分批次淘汰。愿意回乡的,发还盘缠,再按照从军年限和战功给予一定的贴补。
虽然也不见得就有多少,一头老牛驾车,两匹细布和几斗粗粮,褡布包里装点银钱就是几十年辛劳所得。这就已经让多少老军痛哭流涕感激不尽了,原以为这辈子再无返乡的机会,未曾想还能领到一纸公文回乡后找县衙还能再要块薄田租种几十年。
这就很好了,太祖时的定制是给军户家一块田就当成是自己这一辈子的身契钱了,没想到景泰爷这么仁义。
清退官军的方案实施到景泰三年时就已经天下皆知,再也没有人持怀疑态度了。而官军世职因为考核不过关被刷下来的空缺成了普通军士上升的空间,可别小瞧哪怕是一个小旗官的缺!
小旗官那也是官,如果不是经过大战之后战损严重而自己有突出表现或者成为军中老卒,那小旗官的缺也是轮不上的。更不用说再往上挪一挪,总旗、百户……
天哪,百户老爷,那可是正经的大明武官行列了。也像是后世的正经转干,班级干部那算是干部吗?排级,至少得是排级,那才是正经的军官!少尉和上等兵不是一回事,不混上个中级士官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官。
更不用说景泰朝大明官军一直高歌猛进,打谁谁倒,而且还都是碾压式的,官军损失也不大。
而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