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经验的倭军稍一接触死了百来号人就缩起来等刮风了,这个缩头乌龟的经验真是学到家了。几天后果然夜里又来了大风,结果十四万大军又不出预料的出了意外。
这说明什么问题?这说明了诸葛亮借东风的典故是值得相信的。就算当日借不到东风,大不了说路上塞车冬风来晚了两天而已~
可惜了蒙元两次东渡十七、八万人口就这么折在了倭国连点浪花都没翻起来,最终成就了倭国“神风”的名号。
朱和尚将倭国列入不征之列难保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毕竟这自然灾害实在受不了。他倭人敢拿破木头拼个船就飘到我大明来抢劫,我大明官军不能拿生命去跟台风赌命哪!
“之前朕就说过,此次东渡远征需要安排大船单次运送三千官军登陆即可。舰船火炮压阵,三千官军登陆后占领要地固守三、两日等待下一波官军到达即可。”说是三、两日第二批援军就能到是有些过分了,以大明官军现在的配置,三千人应对倭军几天时间不会很难。
吸取蒙古两次东渡的教训,只要占领了滩头并建立阵地固守待援撑到大明第二批、第三批官军到达就可以了。官军从朝鲜登船后哪怕是仅仅摇撸日夜不停也能七日到达了吧?
“以我大明雄壮劲旅,三千之师足以对抗倍余倭人。”这个时代的战争都差不多,全世界的军队差不多都只有精锐才有成套的战甲、兵器可以使用,其他人别说趁手的兵器了,连训练一下队形几乎都是天方夜谭。
很难想像以三千精装大明官军使用强驽、硬弓向着冲上来的人群发射着重箭,间隙夹杂着火铳、火炮打响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战场上顿时弥漫着硫磺未能充分挥发的硝烟味道扰乱倭人武士的心神。
别说倭人能不能抵近拼杀了,就算近身了又能怎么样?按照这几年官军操练的不要脸打法,防守时必然会趁势撒出铁蒺藜、铺出拼成整块的地刺板做为防御的阻敌地带。
长戈可刺可劈,更有刀牌手在后面随时接应前出的弓弩、火器操手和长戈手后撤。倭人想拼刺,几乎就是白日做梦了。
海上只要留下一、两艘小号福船,一边巡游防止倭人水上断登陆军的后,一面开炮支援陆上作战,战局毫无疑问只能是一边倒的屠杀而已。
等待后续部队的意义更多的是进入腹心地带,需要更多的陆战力量去占领土地,攻打内陆城池而已。
按照 原定计划,陆续带上一些朝鲜人担任后勤服务人员并打打顺风仗,也能让朝鲜族同胞知道与宗主国的军事差距,早点自觉内附也能解决半岛上粮食缺乏的问题。
天寒地冻的气候影响下地薄人稀,在没有辣椒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泡菜可不只有酸咸味的?那玩意儿亚硝酸盐太重了,不利于鲜族同胞生长不是?
再看看大明,京城旁边就有暖洞子可以在冬日里种出脆绿脆绿的黄瓜、韭菜、大蒜……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