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这跟整个大明朝八股取士的体制相关。
“让所有举人可为乡官,我大明立国以来都是皇权不下乡的,有了这些举人为乡官正好打打各地阀门族老的陈规陋习。”皇权不下乡是多少年的事情了,朱祁钰之前布下了清退官军回县归乡的棋子,这会正好落下第二子。
“凡屡试不中的举子,也该为朝廷尽些本分之力才是。”
“启禀陛下,不知陛下之意,这屡试不中该是多少次为准呢?”王文有些不解直接问道。
好不容易考上了举人就有了当官的资格了,虽然是地方上的小官比不得两榜进士正途,但那也是封建王朝的官呀!说是土皇帝一样也没什么不可以。
“这个嘛……”被问到考了多少次才算结点时朱祁钰有些犯了难,这该怎么把握呢?
宋神宗时废了明经科,在此之前可是有四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的说法。可是四、五十多岁的少进士又能为朝廷工作多少年呢?搞不好自己工作还没摸清楚风又遇上了丁忧什么的要休息几年,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尽孝等人死了装模作样守几年墓这就很扯蛋了。
“十年?”一个比较顺利的学子传经过了县、府、省考到北京会试从小到大一路考下来也差不多二十多近三十了,再考十年不中还是三十岁,正好壮年可以用来为朝廷做点其他贡献。
王文与于谦交换了下眼神,两人谁也没有表态的意思。
也对,都说四十少进士了,三十来岁还能考。虽然年龄稍大了些,记忆力有些下降了,可是应变能力反而多了。对于八股文的破题经验而言可能是正好丰富的时候。
“二十年?” 朝廷几乎是每三年一届,算上开恩科的情况下考了二十年也有七、八届了。考了七、八届都还不中,那还考什么呢?
“陛下,考进士不比考举人。若是陛下说考了二十年还不能中举的另作安排臣无异议,但是这考进士嘛……”于谦言下之意并不支持朱祁钰的想法。
如果于谦都不支持,那这个想法应该是不太符合当下人的普遍认知的。朱祁钰听完后低着头沉思了起来,突然一个信息像闪电般从脑子里划过,对呀,后世四、五十岁考研的大有人在,何况封建王朝呢?
考研允许你考,但是考公却有年龄限制。何必在考进士这个事情上过多纠结,直接在吏部铨选官员上做出明确年龄限定自然能倒逼屡试不第的举人们放弃继续会试。再以剥削举人资格为要挟逼这些举人出任地方甚至军队的文官就好了。
打定了主意朱祁钰也不再纠缠,直接大手一挥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压后再议,朝廷仅限制秀才参加乡试的年龄、次数。”
秀才考乡试的年龄做了限制,一把年纪柱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