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明风物都已经忘却了。”中原流传一句老话,只不知道是哪个时代传下来的,叫做吃饱饭不想家。
无论哪朝哪代,其实国家兴衰苦的都是老百姓,而封建时期老百姓更苦。宫里那么多宦官,就有很大一批是普通百姓家里实在吃不饱饭了才将年纪较小的送进宫里当差,也算是给孩子找条活路。
如果这个孩子没了,只能自认倒霉。如果能活下来,甚至还能混个蟒袍加身的那就是全家人的福份。这种牺牲一人,搏全家出路的事情在大明朝太普遍了。
田民被留在瓦剌后有饱饭吃,有女人睡,无论也先是不是愿意放恐怕也都不愿意回了。
“倒是苦了田馆伴,若是有意,不防随本官一同回大明看一看,走一走。”杨善随口发出一个善意邀请,至于应不应允就不在杨善考虑当中了。
“少宗伯有心了,田某倒也想回去看看,只是家中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人在。”说罢,田民似乎面有悲戚。稍顷,田民反应过来后说道:“田某失态,让少宗伯见笑了。”
“哪有哪有,人之常情而已。”杨善轻轻一笑并不多说话。看样子这个田民不是担心朝廷秋后算账就是家里真没什么人值得留念了。
“杨少宗伯,田某有句话实在想不通,还请少宗伯不吝赐教。”田某倾身向前问道。
好样的,正题来了。“田馆伴客气,不如直呼杨某表字思敬便可。”
“岂敢,岂敢,少宗伯客气了。田某只是不解,以大明的实力,去年土木之役大明朝官军怎么如此不堪一击?”
看着田民似笑非笑的那张脸,杨善非常肯定田民一定是来刺探虚实的瓦剌探子了。
大明朝的官军做了瓦剌探子的也不在少数,甚至中层军官都投敌卖国,何况其他人了。
杨善听了田民的话,斜眼微微一笑,不急不慢的啜了一口茶后放下茶蛊说道:“土木之役时,大明精锐官军尽数被调往云南征麓川未归。而对北面用兵其实是中贵王振执意而为,其目的是请太上皇帝顺路临幸其故里以示荣耀,朝廷根本就没有正经打仗的准备。”
这话半真半假,真假掺半着说让人更难辩真伪。既然难辩真伪,那么相信的可能性就更高。
“正因为朝廷其实并没有准备打仗,所以才被一败涂地,这种全军覆没的不堪结果引发了朝廷的震动。”说着,杨善似乎陷入回忆一般。
“朝廷奏请太后,命上皇御弟为监国,后奉立为帝。朝廷得明主,调南征将士二十余万尽数回京。瓦剌侥幸于土木堡取胜后却又在居庸、紫荆二关折损,便是南征将士北归之功。”论说谎话,杨善是不用打草稿的。
“因为北征将士损伤,朝廷又招募大军三十余万,日夜操练。如今这三十余万人尽数习得神枪、火炮、药驽等技艺。百步之外,不论人马中则必死。更有谋士献计于沿边要塞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