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们扯皮,临了嘱咐金英不想被宫人们恨可千万别让这些大臣们祸害着宫人往火坑里跳就不管了。
该来讨论今天的重头戏了,朱祁钰把话题引到了金花银的问题上。
听到“金花银”三个字,胡濙眼皮跳了跳当成没听到,眼观鼻,鼻观心,其实更像是发呆。
陈循眼角抽了抽,歪了歪嘴没吱声。
其他人则小幅度观察了下其他人的动静,摆出了敌不动我不动,死道友莫死贫道一般的姿态。这个皇帝太坏了,不知道他想干嘛之前大家还是都当仲翁比较安全。
正统之前,即便朱棣率百官驻北 京办公,但对外即不称北 京也不称北平、燕京,而是称“行在”。皇帝所在,可不就是行在所在。
京城在哪?京城当然是南京。
既然京城在南京,洪武帝朱元璋定下的官员俸禄从南京周边省份供应,自然是粮、钞都由南京来供给了。
官员实际人在北 京城,每个月要去南京领俸禄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于是正统朝之前都是安排专人到南京去统一领取所有官员的俸禄带再带回北 京城,包括粮食和宝钞~
粮食从南边运到北边……呵呵~
实际的操作方法只能是将粮食在南边便宜卖掉,再换成其他的物品带回京城发放给官员。大明朝官员本来俸禄就不高,再这么一折腾,粮食贱卖后又贵买了其他物品,中间人难免还要沾一手油,实际到手的俸禄更加少到可怜了。
冲龄天子正统帝登基后,当时右副都御使周铨的建议将南方部分地方上缴的产出折算成布、绢、白金(白银)押解送京做为俸禄。不到十岁的正统皇帝朱祁镇于是询问辅政大臣,时任户部尚书的胡濙。
而胡濙当时指出:太祖皇帝尝行于陕西,每钞2贯500文,折米1石;黄金1两,折20石;白金1两,折4石;绢1匹,折1石2斗;布1匹,折1石。各随所产,民以为便。后亦行于浙江,民亦便之。
以此为前提,朝廷定下了折算率为:米麦1石,折银2钱5分。南京、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400余万石,折银100余万两的基础——“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
使用金、银做为货币,也从正统朝才正式开始,宝钞就更加如同擦屁股纸了。其实也不会,毕竟油墨、纸张没那么好,可能还不如竹筹来得利落。毕竟稍不小心弄破了,那一手…….
金、银正式走上大明朝货币舞台,实际上也是浙江矿徒邓茂七造反的诱引,也间接给福建叶宗留造反创造了条件。
毕竟宝钞、铜钱还需要去干活挣取,没有人给你这个干活挣钱的机会有力气都挣不到。而金、银只要找到矿脉,靠着锄头和一把子力气就能得到,于是很多人才会去私自开采盗矿。
而盗挖银矿的风险很高,除了官府剿捕之外还会遇到其他盗挖矿徒来抢夺矿脉资源,其间发生争斗常常闹出大批人命官司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