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朱元璋的原话是“涉海而来,难计年月,其进贡无论疏数,厚往而薄来可也”,这就给大明朝对待朝贡定下了“贡赐盖用以怀柔远人,实无所利其人也”的调子。
你想的是怀柔远方小国,可人家拿你大明当成钱多人傻使劲霍霍。虽然朱元璋发现了这个问题,从洪武五年就下旨给各“属国”定下了朝贡的次数,可是这么肥厚的利润空间人家哪里会肯有限数?
洪武中晚期时,朱元璋在时各国还能老实点应付,不但不敢在朝贡次数上玩太多花样,朝贡的人数也规规矩矩。可是朱元璋两腿一蹬,那造了自己侄儿反的魔鬼皇帝朱棣可就不管这些了,不多弄些使臣过来朝贡那怎么能显出自己永乐大帝的英明神武。
再加上朱棣说的“朝廷驭四夷,当怀之以恩,今后朝贡者,悉依品给赐赍,虽加厚不为过也”,造成大明朝一时间“连年四方蛮夷朝贡之使相望于道”的盛况。
到了宣德年间,有了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宣传,更是形成了苏门答腊、古里、柯枝、锡兰山、祖法儿、阿丹、甘巴里、忽鲁谟斯、加异勒、天方等十几个西洋小国共六十六人的使者团,以及满刺加国王西哩麻哈剌亲自率领的二百二十一人庞大使团来大明朝贡。
如果说接受这一些小国的朝贡都还是扬名域外,那么接受蒙古、女真各北方游牧民族的朝贡就真是粘上一身吸血蚂蟥了。
大明武力强盛时,北方游牧民族只是按期送些马、驼和各种皮子做为贡品,大明赏赐什么就是什么,绝对不敢叽叽歪歪。
到了宣德后期,也先统一蒙古后朝贡次数增多,从几年一次到了一年几次。
正统年间更是动辙几千人的使团送几千匹马、驼,一路吃喝拉撒还各种索要,走在大街上抢老百姓的财物,殴打官吏几乎成了常态。更不用说对朝廷拿什么礼物“回赐”挑三拣四索求不度了。
人性就是这个样子,你退一步,对方就进一步。想着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存在的。有的只是你退一尺,我嫌你退少了,怎么不退一丈?
对于这种以朝贡为名的贸易,大明朝稍有点常识的人都想给废弃了。但是,朝廷不敢惹事,敌人又真的很强,下面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下好了,皇帝开口要废除朝贡时“厚往薄来”的政策,那就意味着至少在这一任皇帝手里朝廷不用担心被这种献血一样的方式抽掉大明的动力。
也许三十年,不,二十年之内就能达成中兴大明的目标了。
“臣,为大明贺。天下幸甚,得主如此,大明中兴无虑矣!”胡濙缓缓拜下。
“臣以为胡阁老所言甚是。臣为天下万民贺,为祖宗贺,大明中兴在即。”王直也撩起袍服,跪了下去。
“臣等谨为大明贺,为天下苍生贺!大明中兴有望!”于谦、金濂等人也纳头就拜。
“兴伴伴,还有一个多月才除夕吧?往年惯例皇帝要给臣子们发压岁钱吗?”
“啊……啊?!”这个皇帝没有一丝丝改变,还是那么不着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