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
钱大元乐了:“大伯,姚氏不是个好相与的,知道我找丫鬟,会生气的。”
“男人不能太听妻子的话。”钱正平一本正经,“别看你伯母平时对我凶巴巴的,我真发脾气,她也还是怕。姚氏一个乡下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你要是被她约束住,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是是是,听大伯安排。”钱大元特别会哄人,又说了几句,将钱正平哄得眉开眼笑。
过了两日,柳氏又拿到了一张几乎一模一样的信。她险些尖叫出声,整个人气得恨不能把房顶都掀了。
这都什么事?
“这次是什么人送的信?”
上一次门房就因为没有看清楚送信的人,已经被发卖。新上任的门房自然会特别在意此事,当场就把人给扣下了。
柳氏听说送信的人还在,也顾不得其他,急冲冲就到了大门处。
当她看见蹲在门口的五六岁一般大的孩子,面色特别复杂:“你们都退下。”
周围只剩下她和孩子,她才弯腰问。
“谁让你送的信?”
孩子有些被吓着了,往后缩了缩。
这么要紧的事情被别人捏住了把柄,柳氏心里很不耐烦,又不得不按捺住脾气,温和地道:“你说实话,说了实话,我给你赏银,也会给你糖。”
听到有糖,孩子的眼睛亮了亮。
“一个哥哥。”
柳氏追问:“什么样的哥哥?”
“这么高!”孩子胡乱比划了一通。
柳氏耐着性子比划,发现手放在自己耳朵上时,孩子点头,放在自己头顶上,孩子再次点了头。
连身高都不能确定,柳氏简直要抓狂,又问了半天,什么都没有问出来,她只得把孩子打发走。
柳氏从来都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对一个孩子这样耐心,钱正平藏在车厢里观察了半晌,就问了身边的随从,确定没有什么稀奇事发生,他心里纳罕,想着试探一下。于是,钱正平回府后本来要去书房看账本的,账本也不看了,直接回了正院。
这一次那张纸上要了三千两,虽然也保证了这是最后一回。但是柳氏根本不相信,不信也没法子,她都不知道是谁在背后整自己,现如今最要紧的是赶紧把银子筹了送过去。
心里正想着要怎么跟老爷开口呢,人就回来了。有求于人,她说话时的姿态下意识就放低了不少,先是殷勤地给送上洗手的水,又让人准备茶水点心。
夫妻多年,柳氏很少这么贤惠。
钱正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决定不多问。他端着一杯茶惬意地喝着。
“夫人今儿心情不错?往日你可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