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得快,不忍心一块璞玉就此蒙尘,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堂上没有这么个人。
胡昌盛十二岁那年就借着银子去参加县试,中了童生后,三年后中了秀才。十五岁的秀才,几乎震惊了全城,当时有不少富商抛出了橄榄枝,想要招他为婿。他拒绝了。
一开始他去参加县试时的银子是问柳家借的,他对外宣称自己不能做忘恩负义之人,必须要娶恩人的女儿。这样的理由一出,那些被拒绝的富商不止没生气,反而更看重他,纷纷出银相助。
十七岁,胡昌盛像自己说的那样娶了恩人之女为妻,两人一起赴府城赶考,这一次不大容易,他在府试时生了病,最后榜上无名,他不愿意回家,留在府城继续苦读,两年后的恩科上,果然中了举人。
从一个连束脩都交不起的穷苦人家孩子走到举人之位,其中艰难可想而知。胡昌盛越挫越勇,但凡有点儿空闲就看书,又与那些会做文章的同窗密切来往,终于得中进士。
他中的是同进士,排名还不好,但他才二十岁!
二十岁的进士就是放在京城也很难得。何况他家中贫困,祖上没有过读书人。如果他出身好一些,或是有人在旁指点,名次绝不会这么差。
同进士出身这样的名次并不显眼,有好些不会做人的入仕后一辈子籍籍无名。兴许是看在胡昌盛还年轻的份上,他没有入翰林院熬资历考庶吉士,也没有分配去地方上做县令,而是被提去了工部做了个从七品的主事。
六部是很不错的去处,胡昌盛走到如今,谁不夸他一声运气好?
柳乐琳跟着他从小县城到府城带到京城,一路颠沛流离,几乎整日关在院子里绣花,很少出去闲逛。胡昌盛读书,她也没有好好歇过一日。夫妻俩同年,由于各忙各的,以至于二十有一了还没有个孩子。
柳乐琳的公公胡昌盛第一次考县试之前就已经没了,只剩下婆婆乔氏。
婆婆见儿子光宗耀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抱孙子上。儿媳一年年没有喜信,她对此很是不满,明里暗里没少催促。
柳乐琳也特别想要安定下来,见胡昌盛终于得中,又已经顺利入职。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们一家人会在京城住许多年。而胡昌盛有了俸禄可以养家,她也可以松一口气了。
就在她以为夫妻俩安定下来可以一心要孩子时,发现胡昌盛回来的时间越来越晚。有时候夜里才回,如此过了两个月,柳乐琳心里很是不安,偶尔问起,胡昌盛都胡乱搪塞。直到有一天,柳乐琳出门买绣线,在路旁看见了胡昌盛和一个衣着华贵的妙龄女子同游。
她顿时什么都明白了。
夫妻几载,一路从贫寒走到如今,两人之间没有秘密。可此次胡昌盛支支吾吾不肯明言,柳乐琳早就该猜到他有了外心。
只看那个女子的打扮,就知特别富贵。京城这样的地界,只是富裕的话,根本不能随心所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