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历朝历代的治乱反抗。
凡是蜀地被中央朝廷兼并之后,如果兼并的过程彻底打服了,那么战后把蜀地割据政权的物资往外调运,也就容易些,推行新的变法也容易些。
但是如果是中央朝廷的军队刚刚翻越群山、进入成都平原,蜀地割据诸侯的部队就直接投了,没经过血战。那么将来的长远结果,就只能走两条:
要么直接放弃对蜀地的经济和财政整合,任其放任自流,这种情况下,蜀人确实会心悦诚服很久。比如西晋灭季汉时,刘禅投了,司马炎一开始也没对蜀地如何,还让本地人可以做本地的官,慢慢自治,大家就相安无事了一段时间。
但是等到八王之乱、西晋崩盘之后,一旦晋朝需要南方蜀地的钱粮物资、横征暴敛往外运,成汉李氏之类的割据就冒出来了,他们不会甘心于服从东晋小朝廷的。
同理后世五代十国结束时,赵匡胤的军队打到后蜀,一开始倒是很顺,“十四万人齐解甲”直接投了。
可北宋朝廷持续多年把蜀中积累的钱帛往外运,支持中央朝廷的财政和后续用兵开销,于是整个北宋初期,蜀地的叛乱此起彼伏。
哪怕没读过历史书的,不知道那前后十几次叛乱,至少也听过初中课本上的王小波、李顺之事。
到了最后不得不拆分设“川峡四路”,多增加几套冗官班子让他们互相制衡,防止蜀中出现一家独大的统治,这才是四川地名的出处。
所以,刘备军中,如今只有诸葛瑾一人,有足够的高瞻远瞩。
他知道要推进改革,只要将来问蜀地人要钱的压力高过刘璋统治中期,还要避免蜀中出现武力叛乱反抗,那刘备就必须打一场范围可控的、程度有限的血腥立威之战。
现在绵竹等地机缘巧合成了这个立威的工具,那就果断把仗打漂亮,没什么好犹豫的。
西路诸将之中,其他人都不怎么热心学习诸葛瑾的政治远见,唯有魏延倒是很爱学习,这可能也跟他当初投刘之后,在武昌埋头苦学提升的那几年经历有关。
魏延心目中,一直觉得诸葛家的人就是神仙一般的存在,说的话统统都是真理,随便有点什么新的论调,他都深信不疑。没想到此刻却是现学现卖,坚定了张飞等人强攻立威的决心。
……
诸将调整好了心态,也重新坚定了打硬仗的决心。
不再抱怨之前遗留的种种问题、延误战机,总算是做到了上下一心。
大家都向前看之后,事情也就顺畅了些。张飞非常虚心地向法正请教,如何优化目前的攻坚战术,以便更契合绵竹城这边的实际情况。
法正也结合了张飞此前两天强行填土壕沟缺口、试图铺路直通城下时走过的弯路,遇到的问题,缜密分析了一下,建议道:
“我军目前用的战术,是跟在涪城时相似的,都是想直接填土结合壕桥车,在护城壕上打开几个口子,把葛公车推过去,直临城墙。
这样的战术,好处是时间快,就只盯着几个点填,填完后的缺口也不用太宽,地面够扎实能过车就行。
但张任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