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荀彧一时不解:“司空何出此言?属下不能理解。那诸葛瑾之论,纲、目明晰,本、用分明,确实见前人之所未见,堵了自董仲舒、公孙弘以来的错漏,而且还能警诫人君以民为本……”
曹操一抬手:“我不信汉儒三百年,就没人看出董仲舒之误。所谓圣贤儒宗,也都是时势所造,董仲舒之流,崛起于孝武帝时,自然只有迎合孝武所愿相信的‘德’。
若是文景之时,便提前尊仰儒术,说不定当时的大贤,如贾谊等辈,就未必会像董仲舒这么解释了。
孝武帝之穷兵黩武一如秦始皇,董仲舒若跟孝武帝说什么‘一天下是为了惠及天下百姓,不是让人君把一天下后省下来的钱粮干其他好大喜功之事’,那他还会被孝武帝重用么?
所以,此论或许有用于治世,便于天下太平后的人君不忘初心,以民为本。但如今乱世,却根本用不上。乱世的一切钱粮,都要用在强兵足食,兼并诸侯,他那些大道理,还太远!”
荀彧被曹操一番驳斥,心中忽感悲凉,同时也惊佩曹操的反应之快,竟瞬息之间洞察了学术态度背后的利益脉络,实在是老谋深算。
他知道曹操这番话,已经是实用到了极点,可以说对霸道的推崇,已经和秦始皇孝武帝一个程度了。
但不知道,将来若是天下重新一统,曹操还能回忆起自己的初心、把法家之政省下来的内耗,重新花到“民”的头上么?
“罢了,这个问题太遥远了,且走一步看一步吧,何必与孟德较真。”荀彧内心暗忖,决定压下争论之心。
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后来对曹操“统一天下究竟是为了什么”的怀疑,就是自这一刹那种下的。
有些人,把统一天下当成了安定黎民的手段,安定黎民才是最后的根本目标,才是初心。
而有些人,只是把统一天下当成了目标本身,当他实现这一点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后续要干什么。
荀彧许久都没能平复心情,以至于曹操都觉得奇怪:
“文若何故走神?莫非是觉得我所言不当?些许辩经小道,何足挂齿。不过那诸葛瑾能当众驳斥祢衡,足以大快人心。”
曹操谈吐豁达,竟完全不在意上下级交谈时的面子问题。他以为荀彧是面子上挂不住,那就给荀彧面子。
荀彧这才回过神来,连忙恳请:“无论如何,请司空示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