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认识的人当中,恐怕,只有面前的北原,能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犹如童言无忌般地说一位东洋法学大权威的话,经不起细细推敲。
北原在法庭中漫步起来,一边微笑,一边说道,“请诸位细细推敲一下。方才被告代理人所谓的‘古籍原意’究竟是什么?所谓古籍原意,究竟指的是未经整理过的古书原文,还是说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原意?”
“事实上,所谓的古籍原意,根本并非一种客观的存在。其理由非常简单,因为我们根本缺乏验证所谓古籍原意的手段。”
“我们根本无法回到过去已经发生的历史之中。我们也无法走进一千多年前,遣唐使关谷内心里,去知道他心中真正的想法。”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不是鱼,又怎么可能知道鱼究竟快不快乐。”
“也就是说,一个非常简单而又直接的事实就是,我们根本没有手段知道作者的原意是什么。”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能够确定,我们所复原的所谓‘古籍原意’,就是‘古籍原意’。我们如何去复原一个,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事物?”
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发出喃喃的反问。
从他口中说出的一个又一个的句子仿佛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将人们熟以为知的“常识”给敲得粉碎。
“所以,方才被告代理人,将古籍点校简化为所谓的复原古籍原意。仿佛像是点校者坐在桌子面前。一边是一个所谓的写着‘古籍原意’四个字的模具,而另一边则是古籍。点校者只需要机械地照着这个模具进行还原就好了。”
“但现在我们已经明白,古籍原意是我们根本无法知晓的事物。我们根本无从拥有这个‘模具’,来对照着整理的古籍,确定点校后的古籍是不是真的复原了原意。”
“既然如此,那所谓的古籍原意又能够是什么?”北原再度反问道。
“所谓的古籍原意,实际上只能够是一种理性的假设。换句话说,我们根据现有的种种认识和资料,我们做出了推断和假设,认为古籍的原意可能是什么样。然后,我们再让古籍的点校,朝着我们所推断和假设的原意方向,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