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正是张旨当年治下,其古称芍陂,相传为春秋时楚国名臣叔孙敖所建。
张旨到了安丰后,很快就发现了——这春秋时的古老工程,好像药丸啊!
这也正常。
上一次,大规模维护、修葺安丰塘,还得追溯到隋代的名臣陈规。
距离大宋,已有差不多五百年时光了。
到了仁庙时代,这座古老的水利设施,早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隐患,已经失去了其调节水力,灌溉农田的能力,反而成为了一个洪涝时节的隐患!
于是,当时还年轻力壮的张旨,决意重修安丰塘。
他一面去本地豪强、富户家化缘,筹措财帛、物资。
家在寿州的吕家,也被他薅了一次羊毛。
另一面,他还动员了安丰军民数万人,更从上司那边,拿到了给力的支持。
只能说,张旨的嘴皮子,确实厉害!
就这样,张旨将已经五百年没有大规模翻修的安丰塘,重修了一次。
疏浚河道数十里,设立水门数十座,新修堤坝三十余里,还重新将已经淤塞的湖泊的淤泥给清了一遍。
安丰塘,重新复活,焕发出新的生机。
但,张旨在安丰县,只做了一任。
所以,他留了个尾巴——安丰塘有个水源叫汉泉。
而他离任时,汉泉流向安丰塘的河道,并没有疏浚完成。
张旨本来想着,我都干完了百分之七十的工程了。
这剩下百分之三十的尾巴,继任者随便干干,应该就能完成了吧?
但事实证明他想多了。
从明道到元丰,数十年中,安丰县令换了二十来茬,硬是没有人肯帮他把这个尾巴给收拾好。
直到元丰时代,杨汲出任淮南西路提点常平公事,才发现了这个问题。
然后杨汲用了一年时间,将汉泉疏浚完成,引水向南,灌溉附近一万顷土地。
也正是因为有着安丰塘的蓄水调节功能存在,所以去年的淮南大旱,寿州地方,才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寿州也因此,成为了一块海绵,在朝廷大规模赈灾前,接收了十几万灾民。
此事,在去年淮南大灾后,被汴京义报翻了出来,大加鞭笞。
随之士林震怒,张旨之后,杨汲之前的历任安丰县令、提点淮南西路常平公事,都被拉出来批判。
这主要是因为,汴京义报的报道里,提及的给张旨这位先朝名臣收拾尾巴的人是被君子正人天天批判的‘佞幸小人’杨汲。
这就让君子们脸上挂不住了,而新党则纷纷开大嘲讽,甚至骑脸输出,譬如说邓润甫就用笔名‘圣求’,投稿汴京义报,写了一篇《杨公重修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