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短短一年,就写出了七八篇传颂天下的诗词。
于是,文人们的心,都是痒痒的。
别说旁人了,以司马光所知,他的儿子司马康,还是司马康的好朋友晏几道,都想过丢下汴京的事情不管,去登州和苏轼饮酒作乐,写诗做赋。
所以,司马光也不疑有他,问道:“既是如此,公择何不成全?”
他笑着道:“以令甥的文才,到了登州,与苏子瞻切磋,来日必可为大家!”
李常叹道:“奈何登州之阙难补,且晚辈那外甥,寄禄官已是通直郎,外放的话,非州判、推官不可!”
苏轼知登州,若是以往,可能还没什么。
毕竟,天下州郡道路难通,交通不便。
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知道,苏轼在登州。
但现在可不一样!
汴京新报隔三差五就刊载一篇来自登州的苏轼诗词。
登州海鱼干之名,天下远扬。
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甚至有那富豪,腰缠万贯,前往登州,打算效唐代汪伦之故智。
于是,登州之阙,也变得艰难起来。
司马光想了想,就笑道:“登州之阙是难,但令甥可谋莱州、密州之阙啊!”
“以令甥的寄禄官官阶,加上秘书省著作郎的差遣,外放的话,谋求权知莱州或者密州,应是无碍的!”
李常叹道:“奈何其为人固执,只愿求登州之阙!”
他看着司马光:“晚辈因此烦恼。”
司马光笑了:“公择当好生相劝才是,自古君子权变,不碍大节……”
说到这里,司马光愣住了。
他看着李常,已经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这是拐着弯,劝他也要权变,要活在当下。
司马光脸色骤然就变了:“公择也以为老夫不懂权变,固执己见?”
“若老夫真是如此!”
“早已辞官归乡矣!”
别以为,只有王安石王介甫,才会视功名如浮云,一朝志向不得伸张,便连夜辞官而走,连给别人挽留的机会也不给。
他司马君实也是一样的。
能在洛阳十五年写书,就已经证明他的性子。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士大夫,如是而已!
“老夫在朝近年,错非念天子之期望,思先帝托付,早已弃官!”
真的!
在司马光心中,现在是满朝乌烟瘴气,上下都只在争权夺利。
尤其是那些昔日志同道合的人,一个个渐行渐远,让他心灰意冷。
只有天子,唯有天子。
让他无法割舍!
每次他想辞官的时候,都会想起那双对他殷殷期盼,充满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