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出动镇压,恐怕要出大乱子来。
倭国缺粮,买办们,不仅不想方设法的找粮食,反而是想方设法的把本就不多的粮食卖出去,换取宝钞,利用宝钞,从穷民苦力手里,收回损失。
这种买办,放到大明朝,皇帝陛下一定会亲自领兵杀上门去,告诉他们大明只有一片天,那就是陛下!
“等一下,啊,怪不得这些势要豪右们一直上疏请愿纳捐,陛下不肯,他们还一直催促,感情在这里等着呢?!”高启愚忽然意识到了,他把这些势要豪右想的太好了。
李诚立思前想后摇头号索道:“也不完全是为了赢钱,多数还是为了报仇,守备千户所可是有不少富家子弟,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倭国,可不是为了赢什么,就是为了报仇。”
“一千五百牙兵,有三百三十人,都是乡贤缙绅、势要豪右这些富贵出身。”
李诚立认为高启愚过于武断了,他的说法不符合矛盾说的基本思想,将事情简单化了,赢钱是赢钱,报仇是报仇,三百三十人势豪弟子,这个比例真的已经很高了,这些人有的是出路,从军就是为了来倭国祸害倭人来了。
如果能在报仇的时候,顺便赢钱,那再好不过了。
“你说的有道理。”高启愚眉头稍皱,而后舒展开来,认可了李诚立的说法。
黄斌拿出了一枚枚的棋子,挨个的摆了出来说道:“咱家发现,倭国的穷民苦力不想打仗,再打米价还会一日三高;倭国的足轻、武士们不想打仗,现在他们也都知道了,大明的火器极其厉害,没有甲胄就是送死;”
“倭国的商贾们,也不太想打仗,这一打仗商路断绝,囤货居奇,哪有商货快速流通赚的快?货物不转起来,是没法赚钱的;倭国的大名们其实也不想打仗,反正这些金银铜铁矿山,最终的结果,也是送到长崎总督府换大明宝钞。”
“所以,议和的主要阻力,还是织田信长的一厢情愿。”
织田信长的固守令,各个大名似乎也赞同,但他们派了各种买办,前来迎接大明的使者,看起来有点怪异,这些大名们,并不是真心赞同固守令,顽抗到底,但畏惧织田信长的权威,又只能认同。
多数时候,要看人做什么,而不是看他们说什么,言不由衷这事儿,再正常不过了。
大名们在朝鲜战场上,承担了巨大的损失,他们已经不想再继续打下去了。
高启愚深吸了口气说道:“我尝试说服织田市,让织田市游说织田信长,如果织田市不肯,那就打到他投降为止。”
“大鸿胪,织田信长不同意也没事,我们可以和其他的大名联系,派往其矿山驻军就是,至于织田信长同意不同意是他自己的事,大名们和咱们达成了共识就行,不是吗?”黄斌侧着身子,笑着说道:“事情可以变通一下。”
“倭国不是咱们大明,倭国这地方都是割据的大名,也不是事事件件,都听他织田信长的。”
黄斌从一开始就劝高启愚收受商人的赠礼,目的其实就是这个,先跟织田信长谈,他不同意,就直接跟大名们谈,谁答应,自然不会被大明军和水师攻击,给脸不要脸,那大明火器,未尝不利。
分而化之,各个击破。
高启愚跟陛下越来越像,这办法还有很多,就急匆匆的奔着掀桌子去了,有些绕一圈,同样能达到大明想要的结果。
“有理!”高启愚和李诚立眼前一亮,他们显然是大明人思维,外交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