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明自己画,才可信。”
“臣不信朝鲜王,自大明开海以来,连倭国都有长崎、广岛、播磨、摄津、和泉、大阪堺市等开海港口,可是朝鲜一个都没有,朝鲜明明有义州、仁川、釜山等良港,可是时至今日,无一开海港口与大明贸易。”李成梁身子微微前倾,面色凝重的说道:“陛下,朝鲜在抗拒啊。”
李成梁对朝鲜很了解,朝鲜那么多良港,可是一个都没有营造出来,反而紧咬着朝贡贸易不放,这不是为了大明那点赏赐,大明的确厚往溥来、倍偿其价,但朝鲜方面,更多的是为了垄断和大明的贸易权。
在李成梁看来,这就是抗拒。
抗拒大明正在逐渐形成的白银贸易体系。
大明以白银作为主要流通媒介的供给体系已经在悄然构建,这一点在军饷的支付上就可见一斑,大明的全饷是朝廷给白银半响,剩余由地方给军兵实物,而地方从朝廷拿银子,站在朝廷的角度去看,全饷全支白银,而在地方衙门来看,他们负担了一半的实物,在军兵来看,他们拿到了平价的实物和足够的白银军饷。
而朝鲜的闭关锁国,造成了朝鲜没有白银为一般等价物的环境,大明军兵入朝作战,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给军兵的白银,根本没地方花销,入朝作战,给粮为先。
“陛下臣有入朝平倭五事疏。”李成梁拿出了奏疏来,当面呈送了陛下。
一,就是权责划分,大明入辽东粮草,辽东方面负责将粮草从旅顺、辽阳,运到朝鲜义州,李成梁保证这一段路上,粮草无碍;二,平整旅顺到朝鲜义州、辽阳到义州的道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工兵团营修建驰道;三,选熟知朝鲜事、有才识优长、练达事务及熟识道路险易者,为大军向导;四,营造车辆、置办牛马五万辆,运至义州以便大军使用;五,征伐伍长千名,到朝鲜备用,方便解运粮草。
“现在得多一项,征伐各地粮长入朝耕种屯田。”李成梁临时加了一条,为入朝平倭六事。
最后一条,是因为大明战略有变化,额外增加的事项,尺进寸取的话,必须要耕种屯耕,以耕养战,否则长久的消耗,大明朝廷无法负担,屯耕或者说军屯卫所是尺进寸取的前提,否则旷日持久的战争,必然造成粮草上的巨大负担。
李成梁上这道奏疏的意思很明确,他不是回辽东享福去了,而是回辽东尽心办事,务必保证大明军在朝鲜征战的顺利。
“有劳宁远侯了,不知宁远侯可愿在战后前往朝鲜镇守?”朱翊钧颇为认真的说道。
“谁爱去谁去,臣不去。”李成梁立刻说道:“那穷乡僻壤之地,臣不愿前往,而且臣一把老骨头了,镇守也镇守不了几天,陛下另选贤良便是。”
李成梁看向了李如松,他和殷正茂、张元勋不同,他的儿子李如松是要做京营总兵官,大明大将军的,他要是去了朝鲜做地头蛇,影响李如松进步。
他不能去,除此之外,他觉得自己一把老骨头了,活不了多久,镇守也镇守不了几日了。
李成梁不知道自己能活九十多岁,他觉得以自己的岁数,再有几年就是冢中枯骨了。
“打完再说吧。”朱翊钧点头,没有过分纠结此事。
“此子倒是颇有几分勇武,等到战后,到大明为官也不埋没他的才华。”李成梁对李舜臣倒是青眼有加,放在朝鲜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