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个大明,都是王民

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个大明,都是王民

以才会与人逆行,所以思考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出于国朝的利益,但侯于赵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这种事,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应当。

    前面大明都做到了,戚继光真的带兵去打了一顿,而且打的草原人心服口服,连瓦剌人都夹着尾巴西进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因为驰道修通,侯于赵入京只需要八天的时间,但就是这几天的时间,让侯于赵始终放心不下春耕之事,左右为难,还是直接走了。

    侯于赵入京又不是他自己一个人,他睡过了,可是师爷也睡过了?师爷睡过了,难不成书吏也睡过了?所以是有人拦下了,这个人正是田富举。

    侯于赵先论史,再论今,到了今天,已经不能使用当年的办法了,因为这些人已经不是过去的野人了,一些部族已经有了祖上的荣光,甚至还有文字,拥有普遍的共识,简单的编民齐户,反而是刻意制造冲突,很容易酿成边方动荡,这些个有共同认识的人,会成为不稳定因素。

    “这句话就这样吧,还是不改了。”朱翊钧虽然承认自己的不切实际,但还是不想改,这个词也不是朱翊钧首创,是《诗经·大雅·抑》中的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意思是诸侯要安顿好支持你的人,谨守法度不要任性,以防祸事突然生。

    “两宋煤专营一斤煤两百文,朝廷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我唯一要说的,我赞同。”海瑞看了一圈代表都察院进行了表态,作为监察、纠错力量的重要构成,都察院会行使职责。

    法例办,是官厂里的衙役,但都是由退役军兵构成,归工部、刑部、兵部三部管辖,安置老、伤、病锐卒,维护官厂法例,法例是从永定毛呢厂开始时,刑部尚书王崇古就不断强调的,再加上三逢三必的推行,让官厂的管理更加完善。

    而侯于赵的这本奏疏,就是解决这个究竟立什么规矩的问题,系统性的提出了塑造新共识的意见,并且给出了具体实施的举措和标准。

    侯于赵沐浴更衣后,才算是彻底的清醒了过来,换好了朝服,确定仪礼没有问题后,坐上了车驾,匆匆前往了通和宫御书房,在路上,侯于赵拿着昨日酒后写的奏疏,看了许久。

    “工兵团营已经开始修建绥远驰道。”文华殿内,王崇古汇报了工兵团营的进展,沿着官道驿路修建驰道,已经是进行时,而不是筹备了,七万的熟练工匠已经开始修桥铺路、铺设道碴,而且相应的石灰厂、钢铁厂等诸多官厂,也开始了营造。

    侯于赵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值得朱翊钧如此夸奖?

    万士和说蛮夷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翻译翻译就是,蛮夷都不老实,越是怀柔越是蹬鼻子上脸,必须要打一顿,才能立规矩。

    “这侯巡抚,就这么,又回辽东了?”汪道昆对侯于赵不是很了解,按照惯例,成为了巡抚,怎么也要在京师摆一摆席,哪怕是不拜在哪个山头之下,认一认各大山头的当家人也是应该的,谁家巡抚领了圣旨,就这么走了的?

    那百姓到底是做草芥好,还是做牛马好呢?朱翊钧说不上来,至少牛马还能吃得上草料。

    “臣途径书坊遇到了林辅成,聊了几句。”侯于赵选择实话实说,林辅成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迪。

    侯于赵和陛下关于这本还没有名字的奏疏,进行了极为深入的沟通后,朱翊钧拿起了朱笔,在春风中写下了《北山新论疏》,天下都是王土和王臣的概念是诗经北山提出的,那么寰宇之下莫非人民这个概念就是侯于赵提出的,所以叫北山新论。>>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扶正绿茶?夫人改嫁少帅你哭什么重燃青葱时代残阳血刀恶婆婆重生后,全家崩剧情了文明之万象王座手刃渣爹,从死囚营到暮登天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