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0545【净街候!】
韩桢缓缓开口,朗声道:“扬州之盟,赵宋对我大齐纳贡称臣,焚誓表,杀三牲,敬告天地。你却罔顾天道,逆反君臣人伦,暗中勾结外夷,联手伐齐,你可知罪?”
“臣知罪。”
赵佶伏地应道。
“倒行逆施,荒淫无道,致使百姓饿莩遍野,流离失所,你可知罪?”
“臣知罪。”
韩桢每问一句,赵佶的眼角就抽一下,他想要反驳,可却没那个胆子,只得伏地认罪。
大殿角落的颜阶,正奋笔疾书,将对话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
今日殿中这番对话,未来将会被载入《宋史》之中。
其实像这种大朝会,有专门的史官记录。
不过作为起居注的史官,同样也要记,因为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如此一来,后世人在编纂史书时,便能进行双重印证。
一旦发现史书与起居注中对某件事的记载截然相反,便会慎重对待。
本朝给前朝修史,乃是惯例。
原时空里的《宋史》极其混乱,芜杂粗糙,错讹与疏略极多,其本纪、志、列传之间,各列传之间往往互相抵牾。
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宋史》成书于元末,时间相当久远。
一般而言,前朝灭亡,本朝建立后,就该立刻着手修史了,元朝拖得太久了。
并且当时已经天下大乱,经历了两都之战,元朝濒临崩溃边缘,民间的红巾军渐渐起势,压根不允许编史之人有太多的时间去编撰史书,此外编纂之人水平也不够,这才导致了《宋史》混乱的原因。
定完了罪,接着便是处置了。
韩桢不会杀赵佶。
这一点,不光赵佶自己知道,朝堂中不少文武百官心里也明白,但具体如何处置,就得看韩桢的心思了。
赵佶依旧保持着伏地的姿势,心头忐忑。
见状,韩桢朗声道:“除赵佶国主封号,授净街候。”
净街候?此话一出,朝堂一众文武官员纷纷面色怪异。
谢鼎与常玉坤对视一眼,纷纷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古怪之色。
官家赏赐的这个爵位有点损。
净街,有两重含义。
一重是字面意思,打扫清洗街道。
另一重,则暗讽赵佶人憎狗厌。
东京城北曾有一泼皮,诨号净街虎,乃市井恶霸,一旦出现,街上的人就会全部逃跑。
饶是赵佶,听到这个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