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书性质很像。开局最先接触的都是复杂的数学公式,将理论知识都掌握了之后才会开始接触显示世界的问题。
这种叫做自底向上的思考模式,从抽象原理到具体的应用事例。
不过,这对入门来说是极其不友好的,入门者会专注于可能再也用不到的复杂数学运算而忽略了真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将这个顺序反转一下,成为自顶向下,就会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就比如格斗类游戏,先让玩家自己上去一通乱打,享受一番乐趣,然后再给他复杂的出招表。这种方式就远比开局先背下出招表要来得更有趣。
韩辞等人也并非是一拍脑袋就决定了要使用这种方式,而是出了两套顺序相反的教程,进行了几十人的测试调研,结果是前者压倒性的优势。
“至于最后两个等级的内容,就不需要多说了,就是对算子和算法的解读,没有太多花头。”
“其实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的。”孟繁岐笑着否定了韩辞的看法,同样的技术,真的大佬解读和那种硕博生做的表面解读,可以说是天差地别的。
孟繁岐犹记得,前世直到2023年,华国平台上广泛精读经典论文的大佬也就只有李沐一个人。
解读算法和论文的人是半调子还是大神,给观众的差别感其实很明显。李沐讲解许多经典论文,其中的技术孟繁岐早就熟悉了,代码也使用过多次。但李沐却能根据自己深厚的理解,结合他与其中一些作者的关系乃至于对他们当时情况和心态的了解,说出技术发展的心路历程,分享许多业内的趣事。
他讲解许多操作言简意赅,即便是孟繁岐已经精读过两三遍的论文,看了李沐的解读他也能有所收获。而今,孟繁岐在这些技术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此生的许多技术,我发布的都是优化过几个轮次的版本,略过了其中的不少步骤和进化的过程。这些内容都是前世无数精英学者们为我踩的坑。如果要解读这些技术,没有第二个人会懂得这里面的设计过程是怎样的心路历程,为何要对各处做这些调整,这背后又有什么原因和失败的实验佐证。”孟繁岐这么想着,这是他觉得自己课程的另一大卖点。
“目前很多人对我结构设计的理解就有所偏差,往往主观臆测了一些理由去解释。若是我在课程中一一阐明,很多人也会因此对其他课程的正确性和权威性有所怀疑。”孟繁岐如此对韩辞解释道。
他对这件事很有信心,技术作者的光环加上这些论文中根本就无法读到的试错心得和发展路线,一定能让他主讲的技术课程无可替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