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把他放在大明权宦之列的重要原因。
王安在朱由校登基后,其实也还风光了一阵。但天启元年五月的时候,王安婉拒了熹宗任命他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命令,之后便被言官弹劾,被充军到南海子的净军,随后不久便被杀害。
史书里对于王安最后的倒台只有寥寥几句,简单的说就是魏忠贤和客氏要迫害王安。但这个说法实在是过于简略了,连基本情况都没有交代清楚。
高务实记得,彼时朝廷的内阁首辅叶向高在评价王安的时候,曾有“上英明欲自操断,憎安刚劘严切,绳束举动不自由”之句。
也就是说小皇帝想要自己掌权,但王安这个人性格刚强,对小皇帝管束很严,让小皇帝觉得自己很不自由。
往好了说,这是王安作为“先帝心腹”对宛如子侄辈的小皇帝严格要求;往坏了说,那就是王安亦不能免俗,最后终究想凌驾于皇权之上。
总之,魏忠贤一门心思哄着皇帝玩耍,皇帝越爱玩,他就越好擅权;王安却希望按照他心目中的明君模样来塑造和要求皇帝,反而激起皇帝的反感,这大概就是他最后灭亡的真正原因。
当然,由于王安向来与东林党人交好,再加上后来他是被魏忠贤害死,故而东林党对王安还算不错,至少在史书里对他多有维护。
高务实总结了一下,得出了几个结论:
首先,王安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对于什么样的皇帝算是好皇帝,他有着自己的见解,并且有为此努力的主观意向。
其次,王安与文官集团的关系不错——无论前世还是今生。这可能与他在内书房读书多年有关,他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认可文官们的理念,比如类似的天下观,又比如人臣应该如何辅左天子之类。
最后,王安的脾气执拗而刚强,他认定的事不容易改变。而他主要的坚持,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是希望做个名臣?
想到这里,高务实下意识看了陈矩一眼。
有明一朝的大宦官里头,陈矩在后世的评价就很好,虽然一般不会说他“名臣”,但至少也会评价一个“贤宦”。王安是陈矩提拔的,很可能他心里就是把陈矩当做自己的榜样。
此时高务实才忽然想起一件事,陈矩今年六十岁了……
这也不怪高务实没注意,陈矩这人确实不显老,加上宦官嘛,白面无须的,平时看起来也就四十多岁的模样,很容易让人忘记他的实际年龄。从他的真实年龄来说,做王安的“政治偶像”完全合符常理。
王安万历六年进内书堂读书,一般小宦官进内书堂大多在十岁左右,所以王安大概是隆庆二年生人,比朱翊钧、高务实君臣还小五岁,今年才三十刚出头。
这下子高务实也吃了一惊,三十出头他就混成东厂提督了?看来陈矩是真的非常看好他啊。
此时陈矩也已经对高务实的问题思考了有一会儿,迎着高务实的目光,他终于有了结论,道:“只要能与他说通道理,应该是可信的。”
高务实点点头表示明白了,然后问道:“这道理,可是指嫡庶之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