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武清候府的确非同凡响,李伟被追赠安国公,他家的袭爵也没有降等,这都是前文细说过的,就不赘述了。
可惜,张诚没搞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朱翊钧根本就不是因为“圣卷”而对武清候府如此之好。他只是因为现在自己武功已经鼎盛,因此更需要一些展现孝道的事情作为自己圣明天子的点缀罢了。
于是就出事了。高务实顺藤摸瓜查到张诚当初的确多次怂恿申时行、王锡爵和自己作对,那现在申、王都以败退,岂能还留他张诚在东厂这样的要害?
很快,科道蜂拥弹劾张诚违规勾连攀附,甚至有人说张诚乃是东厂提督,居然还结交勋贵并与之成为姻亲,此乃武清候勋贵干政,有图谋不轨之嫌!
说实话,武清候李文全的确是挂名的五军都督府左都督,但现在五军都督府因为京营改制而更加成了空壳衙门,他这个左都督又没有在生产建设兵团任职,相当于一个人都调不动,凭什么玩意“图谋不轨”?
但是,这种事的实情往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规矩不能坏,于是这件事就闹大了,大到皇帝不得不用严惩张诚的办法来保护李文全。最终结果是李文全不过罚俸三月,张诚却捞了个“贬为奉御,发孝陵卫司香”的下场,陪他那干兄弟张鲸一道去给朱元章烧香了。
张诚滚蛋之后,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缺位,陈矩作为掌印大太监便有了举荐权。思索过后,陈矩推荐了王安。
王安是保定雄县(今雄安新区)人,在原历史上也算是明末重量级人物。在原历史上,他于万历二十二年由陈炬推荐成为朱常洛的大伴,也由此飞黄腾达。
如果从原历史的角度来评价,王安应该算是万历中后期,历泰昌、到天启初年比较活跃的一个大宦官。最让人们记住他的是王安在“移宫桉”中,帮助杨涟等东林党人从李选侍的“挟持”中救出太子朱由校(熹宗),并助其顺利登基这件事。
当然,除了“移宫桉”,王安在万历年间一直想办法保护皇长子朱常洛,在光宗登基后又参与了一系列的政务决策,且与东林党人较为亲密的关系也是高务实有些印象的。不过,最让高务实印象深刻的,其实是他门下的魏忠贤反咬王安并借机起势。
此刻高务实听了刘平的话,除了顺口回应了一句便没有太多反应,其实他是在仔细回忆自己前世在史书中对王安的各种记载,以便确定他到底应该是这个怎样的人,以及他保护朱常洛究竟是单纯的“忠于职守”,还是他在做朱常洛大伴的过程中实际上形成了“忠诚”。
这是事关接下来许多要事安排的问题,高务实不得不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务实还需要据此判断是否需要换掉这位厂督,毕竟东厂提督可是个十分关键的位置,好不容易把张鲸、张诚接连搞掉,可不能让他俩的继任者依旧是个和自己唱反调的。
在原历史上,王安是万历六年入选内书堂的。有明一代的小黄门入宫,都会投到一个大太监门下,而王安好巧不巧的,正好投到了冯保门下。
万历六年,李太后在儿子大婚后基本已经不问政事,冯保与张居正一人掌内廷,一人控外朝,互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