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战士崇高的理想,让他们明白战斗不只是打打杀杀,战斗是有更崇高目的的。
一个只听命于将军的军队,和一个用共同理想武装起来并组成的军队,谁更有战斗力?谁又更靠得住?
当然,大明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谈主义肯定还太早了,所以得降低一点要求,降低一点调门。gc主义既然还谈不上,那就谈民族主义,谈华夷之辩,谈天下大同。
宣政一职,最大的职责就是教会军官、士兵们民族主义,而在大明搞民族主义,切入点也很好找:就从华夷之辩开始,到天下大同为止!
为什么这么说?这里头的问题其实很复杂。
后世中国人所认知中的“民族”这个词受到很严重的西方影响,其与“国族”等词语的意义经常混淆,以至于“民族主义”的概念同样常常被混淆。
[注:解释起来太费笔墨了,推荐一下傅正老师的视频,各位可以在b站搜“傅正_”,后缀标题西方皿煮史x?傅正”的系列视频。我忘了是具体哪一集里说到过了,另外请自己把“皿煮”二字改对。以下我书中会默认各位读者都已经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
其实,抛开民族概念的本意、翻译的误差等问题,高务实真正要搞的,其实是一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
历史上的清末,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等一系列屈辱的对外战争中,普遍出现的情况是老百姓对洋人与朝廷的战争漠不关心。别说主动抵抗了,连勾结洋人在当时的多数普通人看来也并无问题,现代中国人理解中的民族气节在当时的普通百姓之中几乎一点也看不到。
偶有地方百姓主动反抗,几乎都是因为洋人侵犯了当地人的利益,一旦洋人发现并且改正,主动施以小恩小惠,当地人便立刻“原谅”了侵略者,安安分分继续做顺民。
为什么呢?因为民族意识没有觉醒,国家认同并不存在。
当然,鞑清与大明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区别就在于前面提到过的“国族”。毫无疑问,大明的“国族”是汉族,鞑清的国族是满族。
大明的统治阶级当然也剥削了普通人,但那是国家体制问题,是封建王朝统治本身的内在逻辑问题。而鞑清的统治则不然,它不仅有封建王朝本身的高下剥削,还有“国族”对“非国族”的剥削,这当然会让人数占据绝大多数的“非国族”无法对其产生认同感。
简单来说,清末普通人坐视朝廷挨打的原因很简单:我们是我们,你们是你们,你们平时尽欺负我们,那我们凭什么要在你们挨打的时候帮你们?
所以在高务实看来,要想不出现这种所谓的“麻木不仁”,真正要做到的就是不会出现一个少数“国族”。倘若必须要有一个“国族”,那只能是汉族。
如果还能再努一把力,则最好这个国族的概念还能扩大化一些,变成“中华民族”,或者是他在南疆已经推行了很久的“泛汉族主义”——通过归化户籍制搞出来的“新汉族”。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