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皇帝举箸,群臣亦举箸,这也有个讲究,叫赞馔。接下来便是舞蹈登场,头一个通常是武舞,按现代说法就是劲舞,叫做《平定天下之舞》。
再往下就到了第三轮,乐队奏《眷皇明之曲》,跳《抚安四夷之舞》。第四轮,奏《天道传之曲》,跳《车书会同之舞》。第五轮,奏《振皇纲之曲》,跳《百戏承应舞》。第六轮,奏《金陵之曲》,跳《八蛮献宝舞》。第七轮,奏《长杨之曲》,跳《采莲队子舞》。第八轮,奏《芳醴之曲》,跳《鱼跃于渊舞》。第九轮,奏《驾六龙之曲》。
以上这每一论敬酒,仪式同初轮相同,都是依样画瓢作一遍。待得九轮之后,光禄寺收御爵,序班收群臣盏,进汤。
到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被折腾的饥肠辘辘,胃口也自然大开,于是终于轮到了进大膳的时刻。大乐奏响,群臣起立,谢恩之后复坐,序班开始上菜。
宴饮食物原料均是四方珍异,从全国各地水陆远送到京。有的时鲜食物用驿马加急快递。经由御膳房名厨精心烹制,当然都是绝佳上品。
按照大明的习惯,凡事都要有规矩,所以有明一朝无论任何“国家级”的庆典,连菜谱都是固定的,其中大多数都是洪武、永乐二朝所定制。具体到万寿节的圣节赐宴,乃是永乐十三年(1415年)定制。
这个定制规定:上桌按酒五盘,果子五盘,茶食烧炸凤鸡,双棒子骨,大银锭,大油饼,汤三品,双下馒头,马肉饭,酒五盅。
上中桌按酒四盘,果子四盘,烧炸,银锭油饼,双棒子骨,汤三品,双下馒头,马肉饭,酒三盅。
中桌按酒四盘,果子四盘,烧炸,茶食,汤二品,双下馒头,羊肉饭,酒三盅。
僧官等用素席,按酒五盘,果子,茶食,烧炸,汤三品,双下馒头,蜂糖糕饭。
将军按酒一盘,寿面,双下馒头,马肉饭,酒一盅。
金枪甲士、象奴、校尉,双下馒头,酒一盅。
教坊司乐人,按酒一盘,粉汤,双下馒头,酒一盅。
给食表内官内使,上桌按酒五盘,果子,汤二品,小馒头,酒三盅。中桌按酒四盘,果子,汤二品,小馒头。
高务实职官正二品,加衔从一品,当然属于“上桌”,不过马肉饭这东西后来因为大明缺马,实际上早就换成了驴肉饭。
席面的安排也有意思,内阁诸位阁老地位最高,单独一桌;六部尚书加上都察院左都御史乃是“朝廷七卿”,也单独一桌;以下便是各部侍郎组成两桌——早前是一大桌,但现在因为户部、兵部都是四侍郎制,一大桌未免拥挤,故分了两桌。如今是户部、兵部八位侍郎一桌,其余侍郎又一桌。
再往后就是按照大九卿、小九卿中除了前面这批大佬以后再去“拼桌”,总之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