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的重臣主要群体,大概很有可能是出身于隆庆五年那一科,而再往后则还不好说——如果迭代很快,则可能是万历二年那一科,不过这种情况不常见,正常来说可能是万历五年那一科。
不过,资历虽然是重臣们成为重臣最关键的考量标准,但辉煌的事功也可能让进入重臣集团的时间提前,比如高务实就是这样的怪胎。
但不管怎么说,任何大明朝的官员——尤其要考虑大明朝已经是个两百年的皇朝,因此资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而言要比事功更加重要,故高务实成为尚书级重臣已经非常非常例外。
再加上他成为尚书的时间也才不到一年时间,短期内已经不可能再进一步由尚书进入内阁,因为这样做的话,对于约定俗成的“制度”打击就太大了,可能造成将来“幸臣肆意”。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好比在红朝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三十岁的副国级道理类似——你可能能力很强,政绩辉煌,但提拔你一人而破坏组织制度,那是万万不可取的,即便破格提拔,也只能比一般人快一些。也许快个十年、十五年,但通常不可能快二十年。
举例来说,张居正考中进士非常早,年仅二十二岁(实岁),然而等他因为运气极佳、在隆庆元年以裕邸旧臣身份混成东阁大学士这个末辅时,也已经四十二岁(实岁)。原历史上他成为首辅是因为阴了高拱,但那时候他也四十七岁了——请注意,这已经是大明朝非常罕见的年轻首辅。
因此大明朝的特点显而易见,事功固然要赏,但能不能进入内阁关键是看资历:在这个资历中,最重要的是他中进士的时间和成绩,成绩是基础项目,而重点考量的是时间;次要考虑的是他首次成为六部堂官(尚书、侍郎)的时间,且不包括加衔外任的伪堂官,比如以右都御史或兵部侍郎出任巡抚或以兵部尚书衔出任总督就不算;至于事功,不好意思,那个是最后考虑的项目,且通常只作为加分项考虑。
按照这种原则,一般来看高务实要成为阁臣,应该处于什么时期?应该是在万历二年或者万历五年那一科的进士成为重臣主流时。而如果说高务实此后再立下无可争议的巨大功劳,那么有可能还会再提前一个时期,比如说隆庆五年那一科成为重臣主流的时期。
这就是现实,高务实很清楚,其他官员也很清楚,所以申时行、王锡爵他们不会担心高务实现在就能入阁,而张学颜辞任也不会考虑推荐高务实补位。
当前大家都有心里预计,虽然皇帝肯定是希望高务实早些入阁的,但即便这个时间再怎么早,也应该是在察哈尔决战高务实领军取得重大胜利或者决定性胜利之后,在那之前肯定不可能,且高务实也一定不会接受,以免自己被天下人当做“幸臣”。
中枢的情况大抵如此,地方上经过这一轮调整,尤其是在蓟辽方向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李松的升调所导致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心学派在名义上控制了总数高达三十六万之巨的边军精锐!
边军兵力问题之前提到过,当前的边军大致上是这样的情况:辽东有兵十八万,蓟州有兵十八万,昌平有兵六万,宣府有兵十三万,大同有兵十二万,山西有兵七万,保定有兵四万,延绥有兵四万,固原有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