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临清设仓转运粮草。但在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决口于原武,洪水携带大量泥沙淤积了元代会通河的南端起点安山。于是在元末已渐淤积的会通河,至此已有三分之一不能通航,严重阻碍了漕粮的转运。
成祖靖难称帝之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开始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营建。在会通河淤塞的情形下,为营建北京和输饷辽东,对江淮地区的粮米财货不得不采用海陆兼运之法。然而彼时海运由于路途遥远且多危险,不时造成损失,而陆运则非常缓慢且劳民伤财。
有鉴于此,成祖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之建议,派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负责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南北大运河全线畅通,江淮漕运可直达北京,从此海运和陆运宣告废除。
永乐十九年,成祖正式迁都北京。临清也开始借助运河之贯通而迅速发展起来,地位亦日趋重要,遂为南北要冲,以致成为运河沿岸一大经济中心。”
朱翊钧小饮一口,颔首道:“临清繁华,朕亦有所耳闻。据说成化年间,临清仓便已成为运河沿岸第一大仓,被称为‘常盈仓’。甚至因屯粮过多,临清仓‘囤积多朽腐’……嘿,富庶或许是真,但这仓粮朽腐,恐怕也不只是因为屯粮太多吧!”
高务实倒是没有什么心理压力,点头道:“皇上法眼如炬。似这等事,要么是因为管理混乱,要么是因为官蠹横行,当然也可能兼而有之。不过皇上不必忧心,至少从臣整顿户部以来,临清仓每年因为‘朽腐’之类原因导致的损耗已经很少,如去年便只有不到百石之数。”
百石其实也不少,但对于大明朝的拉胯管理来说,似临清仓这等大仓,一年“损耗”只有不到百石,那也着实是创了历史新低。高务实敢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出来,确实也有这个资本。
朱翊钧点了点头,不再纠结这个问题,而是笑道:“按你拟定的计划,朕在临清要多待一天。依朕想来,你要给朕看的应该不是临清仓,而是钞关吧?”
高务实适时恭维道:“圣明莫过皇上。”
“行了行了,这里没有外人,把这些话都先收了。说说看,有什么要事非得让朕知晓?”朱翊钧摆手道。
高务实呵呵一笑,问道:“皇上可还记得,临清钞关去年榷税之数?”
“去年么……”朱翊钧思索了一下,道:“好像是十一万多,没到十二万两吧?”
“皇上好记性,去年临清钞关上缴户部十一万七千五百三十四两银子。”高务实顿了一顿,又问:“皇上以为此数相较以往如何?”
“相较以往……还行。”朱翊钧想了想,道:“万历初年时,朕还在读书,尚未亲政,但文正公会把奏疏、票拟拿给朕看。朕记得当时临清钞关每年榷税大概是八万多两,有时略少,有时略多,但大抵就是八万上下。如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