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军事武官称为上将军,如秦之白起,燕之乐毅,秦末之宋义、项羽,为一国之最高军事统帅。陈胜,吴广起义时,赵王武臣任命陈余为大将军。
西汉时,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常置。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如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反叛,刘启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而后刘彻以卫青为大将军,并规定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后又设大司马,为将军的加官。
因之前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权力逐步转入中朝。武帝时天子的宾客,大都是挂着侍中头衔与政的。但武帝时的将军都是领兵出征,并不过多参与朝廷政治。甚至卫青和霍去病并为将军,加大司马,亲信无人可以比拟,但他们也只是主要掌管军务。
到霍光时,开始用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当政,权力在宰相之上。从此,大将军实为中朝官领袖,后王凤等皆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汉成帝后期,改大司马由加官转为本官,设金印紫绶,去将军之号。
总之,按《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而按《文献通考》卷五十九则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
最后这句话很关键,“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所以说,霍光在武帝去世之后,不仅是大汉的“首席顾命大臣”,还是“军政全权掌控者”。
那么,朱翊钧所谓让高务实“去做霍光”,高务实真能做到吗?其实不能,因为汉、明两朝的官职体系相去甚远。
大明早已没有宰相,而现在的所谓内阁首辅,顶多只是宰相的超级弱化版。首辅既无宰相之名,也无宰相之实(主要指开府设置官吏等权力),仅仅只是由于卡在了皇帝与百官的中间,占据了原本属于宰相的“生态位”,所以在外界还会被以“相”称之罢了。[注:这一点在本书很早的阶段就有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这样一看,情况就很明显:大将军不仅明确位在三公之上,而且内掌政权,外掌军权,两边还都名正言顺,可见权力何其巨大,何其稳固,何其不容置疑?
首辅大学士呢,正经来说不过是个五品小官,理论上只有一个对皇帝提出建议的权力——是否获得采纳,全看皇帝心意。
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首辅要做事,一靠皇帝听建议,直接下达圣旨,走正规流程过六科,然后六部执行;二靠写私函给各地要员,以自己“既如宰相之尊,又如近臣之亲”的古怪地位使该员有所畏惧,不得不遵照其意志执行私函中表达的意思。
总而言之,首辅这个位置权力大不大,很大程度上看是谁在其位。就好比当年李春芳做首辅的时候,满朝文武都不拿他当根葱,但李春芳一走换了高拱上来,大家立马老实巴交,除了极个别死硬反高派之外,其他人全成了乖宝宝,恨不得出门都叼着奶嘴走。
当然,其实之前王家屏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