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历史上的万历四十八年,辽东镇兵力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6万。不过人数虽多,但战斗力很差,而且很多士兵都是吃空饷,真正遇上战事的时候却经常遇到无兵可用的尴尬境地。
至于到了明末崇祯时期,由于辽东已经丢得七七八八,兵力遂裁减至8万余人。由于辽东镇最近一些年连番大战,如今朝鲜之战虽然已经结束,但因为朝鲜新附,还需要辽东保持一定的军事震慑,所以辽东镇暂未考虑缩编,目前兵力仍有18万左右。
蓟州镇其实是九边设计中最大的军镇,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一千七百余里。永乐时期驻军兵力定为8.5万人,到了崇祯时期驻军兵力近13万人。
不过眼下的蓟镇兵力反而超过原历史上的崇祯朝,因为高拱改革之后,西怀东制的中间节点就是蓟镇,所以蓟镇实际上有一个“功能”,西边有事要支援西边,东边有事要支援东边,那么兵力当然要比较充足才行。
虽然时间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但蓟镇的这一特殊性仍未发生变化,因此蓟镇实际兵力经常性高达17-18万左右,多年不变。
宣府镇东起慕田峪,西至西阳河,全长千里。永乐时期驻军兵力约12.6万人,崇祯时期驻军兵力8万余人。
但眼下宣府的兵力远超以上这两个时间节点——由于实学派在朝中持续强势之故,所以宣府这个高务实嫡系的边镇几乎总是第一时间得到加强,不仅包括新式火器,也包括兵力。总而言之,宣府镇现有兵力超过13万。
大同镇东起镇口台,西至鸦角山,全长约六百五十里。永乐时期驻军兵力13.5万人,崇祯时期驻军兵力7.6万余人。同样因为高务实的关系,大同现有兵力虽然比永乐朝略低,却也有12万左右。
宣府、大同二镇毗邻,而且面积相对都不大,看起来并不需要如此庞大的兵力——两镇合计二十五万。然而问题没那么简单,“山西三镇”北临土默特、西有鄂尔多斯,若无雄兵在镇,如何确保这两家老老实实?
切莫忘了高务实的原则,一边要经济控制,一边要军事震慑。只有军事,那双方就可能陷入长期拉锯战,大家一起亏;只有经济,你怎么知道蒙古人不会觉得“做生意太麻烦,不如直接抢”?
既然说了“山西三镇”,那就继续说除了宣大之外的山西镇吧。山西镇也叫太原镇,东起真保镇长城,西至黄河边的偏头关。由于山西镇位于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南边),故又称为内长城。主要作用是防止外长城防线被突破后敌军长驱直入。
作为第二道防线,山西镇的兵力相对较少,崇祯时期驻军兵力5.3万人,现在也没高出多少,大概6.5万-7万左右。
然后是延绥镇,其东起黄甫川堡,西至花马池,全长一千七百余里。永乐时期驻军兵力2.5万人,崇祯时期驻军约4.5万人。当前的兵力也介于这两个时期之间,约莫3.7万人,不到4万。
固原镇东起延绥镇饶阳>> --